国外对毛主席思想研究的四次大论战

2022-09-28 7758 0
作者: 重读老旧书 来源: 重读老旧书

  由于毛泽东思想的特殊政治地位和学术价值,毛泽东思想曾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国外学者对毛泽东思想进行了众多研究,他们从政治学、哲学、以及心理学等多个视角对毛泽东思想进行了解读,但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形成了四次比较严重的论战!

  第一次论战发生于60年代初,这次论战的焦点是所谓“毛主yi”是否存在,即是否承认毛泽东的思想在马克思发展史中具有独创性问题。

  争论双方的主要代表人物分别是威特福格尔和施瓦茨。

  施瓦茨认为,由于中国与欧洲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相比,毛泽东的革命理论和策略是马克思主义中的一种“异端”,在这个意义上不能否认“毛主yi”的独创性贡献。

  威特福格尔对此则持针锋相对的观点。他认为,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毛主yi”,所谓“毛主yi”不过是一个传说。在他看来,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理论和策略实际上是苏共牌号的马克思主义的翻版,因此,他不同意说毛泽东的思想有什么独创性的贡献!

  这场论战的余波始终未平,到70年代后期又一次掀起新的波澜。此时,随着研究的深入,论战的焦点集中到了毛泽东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上,这就形成了第二次论战。

  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心理历史研究的方法在西方一部分学者中盛行起来,他们试图用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分析方法,从对毛泽东早年精神生活所形成的心理、性格特征的分析,挖掘出毛泽东革命生涯的潜意识根据,试图以此来加深对毛泽东的理解,在西方尝试进行这种研究的人遭到了前苏联一些学者的批驳,由此形成了第三次论战。

  第四次论战是围绕对毛主席的总体评价的。1986年,为纪念毛主席逝世十周年,《澳大利亚中国事务杂志》汇集了一组文章,围绕对毛主席的总体历史评价问题展开了讨论。

  他们分别就中共历史决议和当今中国学术界对毛主席的评价,以及过去对毛主席及其思想的评价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分别提出了自己区分毛主席正确方面和错误方面的标准。这就是第四次论战!

  国外的这四次论战,主题涉及到的可以说是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研究中比较重要且带有全局性的问题,了解国外学者在这些问题上的观点和方法,有助于我们了解毛主席的形象在外国的情况。

  这本《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四次大论战》,收录了四次大论战中产生的一些重要论文。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微店购买)

  论战性的文章与系统阐述某一观点的著述不同,它们通常言简意赅,针对性强,论战双方都力求一针见血地揭示对方的薄弱环节,并动用一切有利论据来尽可能透彻地阐发自己的观点。正确或比较正确的认识往往是在这种互不相让的辨析中产生的。本书选择的20篇论文中,包含着许多独到且有见地的看法!

查看余下38%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