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北京的那段历史呀,还是这两位作者清楚!
众所周知,毛主席出生于韶山冲的农村,逝世于北京。在韶山,由于慈母的教育,毛主席对待受苦受难的人总是心怀慈悲之心;但要说到真正解决了他救国救民的思想方法问题,还得是他到了北京以后。
他在北京的活动足迹、当时的风云际会和名人往事是怎么样的呢?这本《毛泽东三十一年还旧国》就将为我们揭开往事的一角。作者苏峰、熊根琪供职于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多年,他们聚焦于1919年和1949年的毛主席,从30年的人事变迁和世事变幻中,去了解毛主席当时当地的心情和决定。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微店购买
黎锦熙后来在《峥嵘岁月中的伟大革命实践》中回忆说,当时,他问毛泽东有什么想法和打算。毛泽东说:我觉得我们要有人到外国去,看些新东西,学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学问,拿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同时也要有人留在本国,研究本国问题。我觉得关于自己的国家,我所知道的还太少,假如我把时间花费在本国,则对本国更为有利。“研究本国问题”,这一观点与黎锦熙的一贯思想十分吻合,所以,毛泽东的意见得到黎锦熙的赞同。
......
1949年3月24日四五点,天刚蒙蒙亮,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人悄悄告别淑闾村,继续北行。中午时分到达河北省委驻地保定,在城西门外广场,冀中区党委的领导林铁等已在这里迎候。当时围观群众很多,考虑到情况比较复杂,有警务人员提出要不要“净街”。毛泽东对驱赶群众这一套封建、国民党的传统做法很不赞成,“净街?净街干什么!看一看死不了人嘛”。毛泽东在汽车里,还不断地向围观群众招手致意。
......
随着毛泽东按动按扭,天安门广场上第一面鲜艳夺目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迎风飘扬。此时此刻,宋庆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花,遥望着天安门广场中央矗立着的孙中山巨幅画像,心中思绪万千,激动不已。孙中山的遗愿,她为之奋斗的理想,在中国共产党与毛泽东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实现了。后来,宋庆龄在谈到当时的心情时,说:
“这是一个非常庄严的典礼。但是在我的内心,却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欢欣。回忆像潮水般在我心里涌起来,我想起许多同志们牺牲自己的生命换得了今日的光荣。连年的伟大奋斗和艰苦的事迹,又在我眼前出现。但是另一个念头抓住我的心,我知道,这一次不会再回头了,不会再倒退了。这一次,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出了果实,而且这果实显得这样美丽。”
......
当天下午3时许,毛泽东来到北京饭店。穿着补丁衣服的毛泽东见着了永远穿着土布棉祅、旧布鞋的张澜,两人身材高大,紧紧握手长达半分钟。毛泽东退后一步,说:“表老,重庆一别,3年半了,你还是那么健朗,你气色很好啊!”老朋友相见,格外亲切。张澜感慨地说:“共产党真有本领,取得了如此伟大的胜利。”毛泽东笑着说:“我们共产党人,其实也并无过人的本领,我们只不过做到了谦虚、谨慎、勤劳、节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国人民拥护我们,这才办成了一些事情。”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