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科学家,叫钱学森
他是一个优秀的中国人,他参与的每一项工作都为咱中国人长脸。
他是一个优秀的中国人,他曾代表中国在世界科技前沿。
他是一个优秀的中国人,他把中国一直珍藏在他滚烫的心间。
他就是钱学森。
他姓钱却不爱钱,钱学森把一生获得的几乎所有奖金和大笔收入都捐了出去,或者是交了党费。1958年他在中国科技大学给学生上课时,发现很多学生家庭条件不好,连计算尺都没有。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把在美国所著《工程控制论》翻译成中文出版的稿费,加上购买的公债共计11500元,指给了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给学生买计算尺和其他教学设备。
1994年钱学森获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00万港元,支票还没有拿到手,委托书都已经写好,把钱捐给了中国科协促进沙产业发展基金,造福西部人民。在他的一生,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他在我国科技工业上的地位,使得他能够担任很多重要的职位。但他不恋权,钱学森本人说过,要不是工作需要,他什么官也不愿当。他不仅主动坚辞五院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科协第三届主席、学部委员等职务让位给年轻人,就连对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职务也是这样。
组织上多次要给他换房子,他都婉言拒绝,并且说“我现在的条件比同船回国的人好多了”。他一直居住在航天大院一个普通单元房子,直到去世。
一直以来,钱学森把自己当成普通科技人员,只想为国家做点事情。
他是一个优秀的中国人,他说他最骄傲、最激动的事情,是他的名字同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成为劳动人民的一份子。他说,“我简直心情激动极了!”
对于钱学森这样科学家来说,得到多大的荣誉不值一提,他更加看重的是自身是否和劳动人民站在一起,是否得到了人民和党的认可。对于钱学森来说,这就是奋斗的意义。
钱学森多次说过:“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他把自己的知识和才能都奉献给了国家和民族。
当别人称他为“导弹之父”或“航天之父”时,他马上纠正并多次重申,“像导弹航天这样的'大科学’,是一项成千上万人的事业,没有党的领导,没有集体的努力是谁也干不成的。还是那句话,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
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始终在不断学习,不仅是物理知识,就是党的刊物,他也认真学习。
党的理论刊物《红旗》杂志从1958年创刊号,到后来改名为《求是》杂志,他每期必读,直至去世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八份报纸是他每天必读之物。几一年来他一直坚持亲手做剪报,共有629袋之多,剪报资料近十万份,所涉及的内容之广泛让人叹为观止。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