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千人大会上,为何退居二线的毛主席主动承担责任?
在我党历史上,有一次规模空前的总结经验大会,出席会议的有决策层、大区层、省、地、县(包括重要厂矿)五级领导干部,共7118人。人们习惯地称这次会议为"七千人大会"。
这个会议为什么要扩大到七千人?基层的不满指向的究竟是谁?参会的众多领头人为什么都做了自我批评?
为什么议程一改再改,以至于开27天的时间?决策者对会议的设想和引导经历了哪些变化?与会者的心态和讨论发言情况如何?
最后形成了什么共识,做出了什么决策,解决了哪些问题?这样开会,对后人有怎样的启示?
这些问题,是历史虚无主义弥漫下的混沌中,无数人想要重新搞清楚的事情!显然,这些也不是一篇小文章可以说的清楚的。但是,这些问题,却是《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所聚焦关注的问题。
这次大会,于1962年1月11日召开,至2月7日结束,前后共27天时间,是决策层在北京召开了一次扩大的工作会议。
召开如此大规模的会议,原本是为解决粮食紧缺这个当时非常具体而又重大的难题。由于“大yue进”yun动的偏差,尤其是1960年的严重自然灾害,造成全国粮食全面紧张,粮食征购计划无法完成。
为解决这个从1954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以来从未遇到过的困难,决策者专门提请六个中yang局领头人会议商讨办法。结果与会者多表现出畏难情绪,怕答应了决策层要求的粮食征购数目后回去难以落实。
中南局书记陶铸提出,干脆把全国的地委书记找到北京来开一次会,以“打通思想”。毛主席十分赞成!在现实的困难面前,其他主要负责人也都同意,于是,一拍即合。
毛主席对这次大会,其实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和设想:大家对决策层不满,大家有怨气,之后的工作无法认真落实,所以要开一个会,出出气,整整风,总结经验。
通过召开大规模会议来反映问题和总结经验,是一个值得提倡的工作领导方法。在《变局》一书所提供的材料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不论是这一次大会,还是其前后的决策过程,我们都可以看到充分的党内民主。
早已退居二线的毛主席的意见,从来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台上的人的意见的分量,同样不可低估。本书对于这一点的展现,是十分充分的。
在会上,我党初步总结了自1958年刘成为国家第一人之后,"大yeu进"及其调整以来发生的经验教训。这次会议对于统一全党思想,提高认识和纠正工作中发生的"左"的错误,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虽然早已退居二线四年之久,但是他仍旧以大局为重,主动站出来,主动承担了许多原本并不属于他的责任,以解放台上的一些干部,好让他们轻装上阵,努力工作。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