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文将成为全人类文化的公共符号

2025-03-01 215 0
作者: 水根 来源: 红歌会网

  初学中文的老外总抱怨: 中文难学难记,汉字难认难读写。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们也曾慨叹"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他们对汉字的认知存在片面性。老外如此抱怨,是因为缺乏语言环境,未深入学下去,未体会到现代汉语的好处。鲁迅、瞿秋白等人否定汉字,则是由于时代局限。当时国家支离破碎,汉字笔画繁杂且无拼音辅助,古文酸涩深奥,导致全国文盲率90%以上,确实有国破家亡的迹象和中华文化后继乏人的可怕趋势。所以他们才发起摧枯拉朽的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抛弃文言文,这是非常可取的。当然他们提出废除汉字、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则被后来事实证明是错误和偏激的。经过100多年迭荡起伏风霜雨雪,我们早已跳出时代的牢笼,挣脱繁琐古汉字和艰涩文言文的束缚。今天我们如果认真学习已简化的汉字和现代汉语,就会深深体会到: 中国汉字具有强大的而丰富的功能,现代汉语易学易记,具有其他语言无可比拟的巨大优越性。具体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九个方面的超级优势。

  一,汉字数量较少且极端稳定,不会随意增减和变异。成熟的古汉字自隶书体确定后,到新中国成立前,三千多年来,始终是那3000字左右,期间只有女皇武则天为自己的名字创造了个“曌”字。现代汉字(简化和未简化的)自中国解放后70多年来,常用字也就3000左右,次常用字约1000。我们在小学阶段可学完常用字,基本能无障碍阅读普通文章,在初中阶段可学完次常用字,能进行一般性实用写作(非专业、非文艺写作)。到高中大学,我们若有兴趣和才能,就可以进行更高级、专业性或文艺性较强的写作了。汉字数量少且超级稳定这两种特性,大大减轻了人们的记忆负担,堪称“大脑友好型”文字。反观英语等拼音文字,随着时代更替和社会变迁,每年增加很多陌生新词,让大脑记忆和伫存神经不堪重负。

  二、汉字意象丰富、信息饱满。绝大多数汉字一字多义,承载着多种内涵,发散出八方外延,可谓“多才多艺多面手。”比如一个简单的“打”字,就可根据不同含义组词“打球,打架,打压,打车,打小孩,打听,一打水"等。“好"就包含"好坏,喜好,好讨厌,讨好”等词语中的意义,"死"就有"死活,死不要脸,死硬,死机,存死期,恨死"等词语包含的意义。这能大大减少常用汉字的总量。中文有近义字词,但没有多字一义或多词一义现象,避免大量的重叠堆积、冗长反复和慵肿累赘。而英语同义词现象比比皆是,甚至八九个、十多个单词或词组共一义,可完全互相代替,导致词汇量急剧膨胀,犹如恶性肿瘤疯狂增生。

查看余下8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