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征路:公心还是私欲?对延安整风的不同评价
中国革命是一个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是经历过一个幼年期、童年期、成熟期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失败有曲折有痛苦泪水。
在早期共产党领袖人物的经历中,有过幼稚和迂腐,有过彷徨和盲动,有过肤浅和动摇,有过逃离和消沉,有的人甚至还当了叛徒当了汉奸来对付自己曾经的同志。
就全党而言,也可以把中国革命的进程看作共产党的觉醒过程,正是挫折教训为党带来现代性。革命现代性只有克服这些局限和思想障碍,共产党才能成熟起来。
就个人而言,也可以看作人的觉醒过程,每一个真心认同共产主义的党员也都经历过提高觉悟不断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委屈、误解,甚至流血牺牲都是难免的。
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也不是什么秘密。
近几年的历史虚无主义浪潮中,有一种论调很能迷惑人:信则灵,不信则不灵。他们总说还有多少档案没有公布,一旦公布出来你们就清楚了,他们宣称自己是掌握这些档案秘密的人,所以你必须相信他们说的话。
关于延安整风中的“抢救运动”,网络上有一些文章,主要是指责现有的材料披露不充分,不是真相。比如指责延安精神研究会编的《延安整风五十周年》、王秀鑫的《延安“抢救运动”述评》、王素园的《陕甘宁边区“抢救运动”始末》。这些指责要么说中央的结论前后不一致,要么说把责任推给当时环境推给康生是避重就轻,要么说一些当事人现居高位是明哲保身。
这些人主要还是发发牢骚,与某些势力还不一样,牢骚的共同特点是把抢救运动看作“自己人整自己人”,“白白浪费了两年时间”。应该属于人民内部的不同看法。
而某些势力却不这样看的,从一开始用的就是这套巫师手法,把抢救运动当作知识分子与工农干部的矛盾,当作知识分子与共产主义的矛盾,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他们得出结论:知识分子是马列主义的天然敌人,对知识分子的批评就是反智。仅就这个结论看,也是偏狭的荒唐的。
且不论当时共产党的领袖都是知识分子,其中还有不少海归知识分子。况且延安整风以后知识分子队伍壮大了不是缩小了,知识分子也在整风的过程中成长了,并且在革命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个基本事实他们是看不见的。
“抢救运动”这个名词,源于康生的一篇著名讲话。
1943年7月15日,中央直属机关召开千人干部大会。中央总学委副主任兼中直机关学委主任康生在大会上作长篇讲话,题目即《抢救失足者》,它准确的含义应该是干部审查。
网络上有一篇抢救运动亲历者的回忆,作者杜惠。她经历了比一般受审查者更多的委屈和挣扎,屈辱和反抗,但却从革命的痛苦中体会到了一个真正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品格。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