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年轻的毛泽东提出了“六不怕”!
今天是“青年节”,1919年的“五四运动”已过去了102年,但“五四精神”却在一代代人心中薪火相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这句最著名的口号,说明这是一场全国性的爱国主义运动,也是“五四运动”被纪念的核心因素。
如果一个人连爱国主义都要嘲笑,在网上动辄把“小粉红”、“爱国贼”挂在嘴上,甚至还“你国,你国”的装腔作势,又有什么资格去评论五四?
众所周知,“巴黎和会”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索,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居然无法收回德国在山东非法权益,而日本却取代德国得到了山东的“特殊权益”。
所谓国际公理仅此而已,如果中国人不觉醒,如果中国人不起来革命,如果中国人不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就永远是别人案板上的肉,得到的只能是“友邦”假惺惺的同情和怜悯。
1898年一张时事漫画-《时局图》,发黄的纸张上,熊、虎、鹰、蛙……要将中国分而食之,十分形象地揭露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当时中国遍地文盲,一图张胜过万言文,直刺人心,“不言而喻,一目了然。”
当国家积弱到这种程度,小民何曾有过什么尊严?
1905年9月5日,沙俄与日本在美国新罕布什州达成停战协议,日、俄、美、英、法拿中国东北地区讨价还价,你拿几块?我拿几块?大家”公平“地处置了中国主权,调停人美国总统老罗斯福还因《朴茨茅斯和约》得到了诺贝尔和平奖。
这是美国第一次调停国际事务,标志着美国成为了全球性的大国。中国呢?整个社会还处于休眠状态,然而,有许多人正在觉醒。
现代国家意识,对科学和民主的认同,新思想的传播,为”五四运动“创造了社会土壤。
“五四运动”让中国知识分子抛弃了“以夷制夷”的想法,“以夷制夷”本质是缺乏独立性,希望群夷相争时,自己能少吃点苦头,少受点罪孽。
《凡尔赛和约》就是群夷相争的结果,但“以夷制夷”实现了吗?没有如果国家的独立,没有与列强抗衡实力,“以夷制夷”就是做梦,再高超的外交策略也必须建立在实力基础上。
“五四运动”成为了中国人思想从麻木到觉醒的转折点,而青年人是最主要的力量。许多知识分子都对西方失去了信任,李大钊在《国情》一文中写道:外国人都是“褊塞阴狠者”……中国的问题“不可与客卿谋”。
自己的问题只能只能自己解决,自己的发展道路只能自己选择,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
“五四运动”中的青年人对国家改造方向表达不再含蓄,他们热切希望获得科学知识,而不是单纯购买机械;渴望中国走向工业化,而不再是小农经济和原料供应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