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学教师工资高?其实很少按时发放,一个人工资养活全家
所谓民国教师工资高,这是果粉编造的民国神话之一。事实恰恰相反,民国的时候不仅中小学教师工资不高,就是大学教授待遇也不怎么样。
首先是民国的时候,其实全国根本没有多少学校,也没有多少老师。举个例子,湖南省在北伐之前,全省只有三所师范学校,分别是长沙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毛主席就是这里毕业的;常德的湖南省立第二师范,粟裕和滕代远是这你毕业的;衡阳还有一个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55年上将李志民是这里毕业的。
当时的师范学校是什么概念呢?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师范学校,也就是培养小学老师的学校。在我老家甘肃庆阳,总共250万人口左右,就有两所师范学校,这还不算其它的林校、财校、卫校等各种中专学校。而当时的湖南在全国并不算太落后的地区,总共只有三所师范学校,你想想当时全国能有多少学校。
所以,现在说民国的时候教师工资高,其实主要指的就是大学教师,普通小学、中学即使数量不多,工资也并不算高,而且不一定能按时发放。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整个民国时期从北洋开始,到1949年逃台,县级以下的财政都没有做到统一管理,非常混乱,根本就不可能顾及到中小学教师这个群体。
当时的师范学校毕业生,即便是毕业之后,能找到一个小学教师的工作,社会地位也并不高。比如徐向前就是师范学校的毕业生,毕业后在一个小学做老师,因为上课的时候给学生念了一点北京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先进刊物上的文章,他就突然被辞退了,也没有说明任何理由。今天你要把一个公办学校没犯错误的老师开除,程序上多难?
所谓的民国教师工资高,其实主要指的就是大学教授这个层次。如果从账面工资来看,北洋时期确实大学教师工资是比较高的,但问题在于它根本不能保证按时发放,就是北京的大学的教师,也不一定能按时拿到规定的工资。原因也同样非常简单,这个钱要北洋政府发,但北洋政府是靠借债过日子的,中央财政都没钱,军队都养不起了,拿什么给教师发工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民国那些所谓的大师,要同时在很多学校兼课的原因。比如鲁迅,就同时在好几个大学兼课。这不是因为他们特别想去传播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如果只在一个学校上课,那么如果只要这个学校不发工资,这个月就连吃饭的钱都不一定有了。多在几个学校兼课,只要有一个学校能发工资,就还能凑合过日子。
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于,民国时候的就业机会很少,一个教授的收入需要养活全家一大家子人,而当时的教授大多数都是大家庭出身,人口不少,所以即便是一个月有四五百银元的工资能拿到手,日子过得也是紧巴巴的,并不宽裕,存不下来多少钱。比如杨昌济先生,在北大的工资也不低,但去世的时候家里也很难,没什么钱,只能把后事托付给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