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为消灭解放区,十年内第二次让黄河改道!

2021-09-02 3608 0
作者: 铁血老蒋 来源: 蒋校长公众号

  1938年6月9日,国民党军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一时间汹涌的黄河水顺着决口奔涌而出,改道南下,跨越陇海线,一路奔向淮河。

  国民党当局为防止日军提前躲避洪水,因而事前未通知百姓撤离,造成河南、安徽、江苏89万无辜百姓遇难,两千万亩田地被淹,上千万人无家可归。千里黄泛区内饿殍遍野,惨状触目惊心,是抗战三大惨案之一。

  谁知仅仅8年后,日本投降仅半年多,国民政府竟要让改道8年的黄河回归故道,在黄河故道艰难生活多年的百姓再一次面临黄河水的威胁。

  ▲ 花园口决堤后黄河奔涌而出

  01.

  中华文明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治水的历史,从大禹治水,到如今每一年的抗洪抢险,一条条母亲河养育了我们,也考验着我们。

  特别是黄河,这条孕育了无数光辉灿烂文明的大河,在历史上也留下了无数次泛滥后的人间惨剧。尤其在唐以后,随着气候变化,加上西北地区生态崩溃,大量泥沙被黄河裹挟到下游,使得黄河的河床不断升高,一旦降水增加,黄河很容易就会漫过河堤造成泛滥,甚至改变河道。

  从公元前6世纪到1946年,黄河决堤近1600次,改道26次,民间有三年一决堤,百年一改道的俗语。中国历史上的各代王朝都试图治理黄河,但都是治标不治本,只能暂时驯服黄河,没过多久黄河就会再次泛滥。

  ▲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

  历史上也不乏主动决口,以水为兵阻挡敌军入侵的先例,1128年,为阻挡金军南下,南宋开封守将杜充将河南滑县附近的黄河大堤扒开,黄河从该处改道后并入淮河。此后数百年间黄河无固定河道,直到明朝的水利专家潘季驯以“束水冲沙”等策略治水,才让黄河有了固定的河道。如今的黄河河道形成于清朝咸丰年间,咸丰5年,铜瓦厢决口,黄河北流,汇入大清河后在东营入海。

  ▲陷入黄泛区的日军坦克

  黄河的泛滥和改道对生态影响巨大,因为含沙量巨大,洪水退后,黄泛区往往被泥沙覆盖,造成土地沙化严重,同时还会形成盐碱地,无法种植庄稼。

  但对于生活在黄河两岸的人来说,即便是沙地与盐碱地,他们也只能努力生存,开垦田地。

  1938年花园口掘堤后,大量农田变成沙地与盐碱地,同时导致饥饿与瘟疫横行。此后,八路军与新四军在黄泛区与黄河故道建立解放区,带领民众在600公里长,6公里宽的黄河故道上开垦田地,恢复生态,虽说生活艰苦,但好歹能生存下去。在抗战胜利时,这片土地上已有1000多个村庄,生活着40多万人口。

  ▲大片农田被淹没

  02.

  抗战结束后不久,国民政府就派人勘察黄河下游河床,企图堵住花园口的决口,让黄河改回故道。

查看余下7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