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文娱乱象,重提文化改造:谈谈解放初期围绕文化领导权的斗争

2021-09-03 1880 0
作者: 孙晓忠 来源: 食物天地人

  导 语

  最近娱乐圈“大瓜”不断,令人颇有应接不暇之感。虽然劣迹艺人、饭圈乱象……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物,但如今连“吃瓜群众”都能看得出来消费主义的声色犬马背后原来是资本的暗流涌动,而资本操纵的文化生产又可以堕落、荒唐到何种程度。

  多少人呼吁重拳治理,还回清朗乾坤。的确,文艺从来不仅仅是娱乐,而是关乎文化政治,关乎文化领导权。文艺是为什么人的?文艺是什么人在创造?这些根本问题在新时代也需要经常追问,如此才能不忘社会主义的初心。

  今天推送的《1950年代的上海改造与文化治理》,让我们重温1950年代当新民主主义遭遇上海资本主义时,积累起来的独特的文化治理经验。从中既能看到争夺文化领导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又能看到对城市现代性进行改造时“既硬又软”“既政治又文化”的弹性和灵活性。文化的改造和创新,关乎生命意义的重塑和集体世界的想象,与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在由书籍、报刊、杂志、电影、广告……构成的文化阵地上,通过不断地渗透,通过对资本主义的节制,通过发明新的资本主义形式,以及通过和资本主义的竞赛,社会主义在文化实践中不断探寻着革命吸纳新人群的能力,并逐步获得其普遍性。丰富、生动的历史瞬间,曲折展开成为追寻文化解放的史诗。

  作者|孙晓忠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编|侯群

  后台编辑|童话

  1990年代后,上海研究成为显学,有对中国现代性起源的1930年代“上海摩登”的发现,也有对1920年代左翼文学乃至1950年代社会主义文化“另一种上海摩登”的再解读,“上海热”成为知识界认识当下中国的一个装置,其中1950年代的上海因其现代性的交叉性逐渐引起关注。

  目前已有学者在诸如时代的断裂和文化的延续,以及在具体的报刊研究领域(如小报)对这时期一独特的文化转型做过有意义的研究。研究1950年代初期的上海,文化改造是一个绕不开的领域,上海的文化改造是否仅仅是工商业改造的附属部分?改造是否打压了上海的传统现代性?上海文化是否仅仅因其处于新旧之间的“过渡性”和边界性而呈现丰富性?在这样的问题域中,不仅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主动性和独特性被忽略,而且“文化”对于铸造新国家的重要意义也被弱化了。上海文化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呈现出既不同于解放前,也不同于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的灵活性。

  本文试图从文化治理的角度,讨论1950年代新民主主义文化实践中对地方性的改造,通过对这一独特的文化治理方式的讨论,考察新民主主义处理资本主义的独特经验。

查看余下94%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