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苏联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对推动苏联解体起了很大作用?

2021-10-22 4219 1
作者: 淮左徐郎 来源: 淮左徐郎本尊

  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倾向性,今天的很多人已经都讨论过了。在这一方面,笔者不想多谈。但是笔者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很多人都忽略了,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有政治倾向,而且还有浓郁的时事政治色彩。在这里,笔者以俄语世界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情况为中心谈一下这个奖项的时事政治性:

  西方人自己认为,欧洲文学有三大高峰,第一个是传说中的希腊时代,其代表作是荷马史诗;第二个是文艺复兴时代,其代表作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第三个是十九世纪,其代表作是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在诺贝尔奖设立的时候,托尔斯泰是公认的欧洲文坛的领袖。但是,其却连续多年一直到去世,都没有获得奖。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宣称,托尔斯泰虽然是公认的“文学比赛的桂冠”,但是其作品中“否定了一切形式的文明”,赞美了“原始的生活方式”,“提倡无政府主义思想”,“任意改写《圣经》”,“对于他那种罕见于一切文明样式的狭隘和敌意,我们觉得无法忍受”。也就是说,不给托尔斯泰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不是因为文学原因,而是因为政治原因。

  其实,评奖委员会还有一个说不出口的理由是。当时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活动正在俄罗斯如火如荼的展开,托尔斯泰虽然并不赞成革命,但是其主要的谴责方面是反动派对于革命的镇压,因此如果是把奖金颁给托尔斯泰,其实也就是纵容了所谓的“对于西方现代文明的敌视”的革命活动。

  俄语世界第一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在1933年,评奖委员会把它颁给了号称最坚决的反共分子,流亡的白俄作家布宁。评奖委员会并没有掩饰自己的政治倾向,宣称布宁“虽然和前辈仍然有不小的差距,但是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正统”。也就是说,颁奖给布宁并不是出于文学上的考虑,而是出于政治上正统主义的考虑。但是这样一来又出现了一个自打耳光的现象,如果要说代表俄罗斯文学正统的话,难道托尔斯泰不是比布宁正统的多吗?如果要是仅仅出于正统主义来授予布宁诺贝尔文学奖,那么布宁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是在二十年代初以前写的,为什么一直延续到1933年才给他奖呢?

  白俄作家布宁

  事实上,这也是一种时事政治性的作用,1929-1933年,西方爆发了巨大的经济危机,到1933年时也就是危机最严重的时候。同一时期,苏联则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两相对比之下,社会主义出现了难以遏制的感染力,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开始高涨,被人称之为“红色的三十年代”。在这种情况下,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作家布宁,或多或少都可以冲抵现实中革命浪潮的兴起。

查看余下7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该文评述很透彻,应在人民日报发表。诺贝尔文学奖是一切正直的中国作家不屑一顾的,
0条回复
已加载完毕
1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