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苏联解体三十周年祭
目录
辉煌:“苏维埃公司”
溃疡:吏治
“翰林院”:被钳制的大脑
“分家喽!”
苏联基于Номенклату'ра(官僚等级名录)的官僚政治体制,在短短几十年内完成了西欧国家用两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完成的工业化。
回顾各国工业化的历程,大体上可以识别出两类模式:
一类以英美为代表,这类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它以官僚体系为私人资本保驾护航,属哈耶克向往的“财富控制权力”的模式。
另一类模式以德、日、俄为代表,这类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德国学者李斯特的“历史学派”,这个学派主张,利用行政权力,保护本国工业生产能力的发展。
因为“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到多少倍。”(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为此行政权力必须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因为在后发国家中,单纯追逐利润的“自由资本主义”只会将国家引入经济殖民地的泥潭。
从这个视角看,苏联与其说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不如说是将李斯特主义推到了极致。
由一个完全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官僚体系掌控整个社会,推动俄罗斯快速工业化。
这条道路被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日本的经济体系中,政府竭力扶持大型企业,而大型企业则主动配合政府的经济战略。
故西方称日本为“日本公司”,这其实有些名不副实。与之相比,苏联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苏维埃公司”。
辉煌:“苏维埃公司”
前文已经提到,俄罗斯的工业化主要是借鉴德国,彼得大帝如此,列宁也如此。
1917年二月革命后,俄罗斯的局面可谓漫无头绪,对德战场上军队溃散,国家陷入了失业与饥荒之中,走马灯似更替的临时政府松散、软弱。
1917年9月,列宁写了《大祸临头及防止之法》,主张由国家实行监督、监察、统计和调节生产与流通,规定生产中劳动力的正确分配,爱惜民力,消除对民力的浪费。
监督的主要办法是银行国有化,大型垄断公司国有化,取消商业秘密,强迫中、小工商业者实行合并,强迫人民联合于消费合作社。
列宁指出:这是“国家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办法”,是在德国早已实行了的。
值得注意的是,列宁强调:
“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那么任何起义也不会创造出社会主义,而是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最完备的门阶,是历史梯子上的这一级,即从这一级到社会主义那一级是没有任何中间级段的。”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就是“苏维埃公司”的理论基础。
这个理论的基点之一是将国家视为一个整体,从整体的角度来安排整个国家的生产,借以使生产安排在宏观上合理化。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