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王成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成就影片中的“王成”
《英雄儿女》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一部十分优秀的影片。它是导演武兆堤、编剧毛烽根据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的。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时期,在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1952年11月底离开志愿军部队前,志愿军战斗、生活以及“王芳”与哥哥在战场上相逢,与生父、养父“团圆”的故事。
▲电影《英雄儿女》剧照
通过这部影片,抗美援朝的战争风云,我军战士在战场上一幕幕英勇悲壮的情景画面,在全军、全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电影插曲《英雄赞歌》流传甚广,片中有一首诗也让人感动,尤其是英雄王成在战斗中高喊“向我开炮”,手持爆破筒冲入敌阵壮烈牺牲的英雄壮举,令人震撼!
▲电影《英雄儿女》剧照
然而,王成这个英雄角色的原型究竟是谁,长期以来一直是有争论的。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作家巴金曾两次到朝鲜采访,通过采访他了解到许多志愿军战士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巴金在朝鲜先后写下了《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英雄的故事》、《会见彭司令员》等文章。他不断地积累着创作素材,为将来能写好战争题材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巴金
1961年,巴金经过了七八年的沉淀,终于写出了不朽名著《团圆》。在这部只有两万多字的小说中,巴金采取第一人称的写法,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娓娓地叙述着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
《团圆》小说刊出后,引起了茅盾、夏衍、荒煤等人的高度关注,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读过之后,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电影。长影对《团圆》也格外重视,他们马上组成以著名导演武兆堤为首的创作班子,开始着手对小说进行改编。
武兆堤看完《团圆》后被它充满亲情、友情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感到这是一个好本子。他找来毛烽当编剧。改编前,两人专程来上海拜见巴金,巴金向他们述说了自己在朝鲜的所见所闻,介绍了采访过的志愿军英雄的事迹, 三个人很快就对未来的影片达成了一致共识。
▲电影《英雄儿女》剧照
在巴金小说《团圆》中,关于王成这个英雄人物,最后的结局落墨并不多。小说中关于“王成”牺牲是这样写的:“……只是王成没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导演和编剧在编导电影《英雄儿女》时,根据巴金小说《团圆》中王成的原型,突出了原著中“王成”的本来面目,参照了小说中赵连长、通讯员小刘的英雄事迹,集中了众多志愿军英雄们的事迹,塑造了影片中“王成”的高大形象。
剧本初稿写成后,巴金非常满意,因为电影剧本中加入了许多原小说中不曾出现的情节与人物。特别是对王成形象的塑造,显得更加具体和丰满。电影拍摄完成公映后,大获成功。“王成”成为人人喜爱的志愿军英雄的典型形象。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