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纪谎言”——列宁“德国间谍”案演进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分析
自苏联解体前后,俄罗斯学界就开始对列宁和十月革命相关史实进行重新审视和考证。在评价列宁时,他是不是“德国间谍”,作为一个原则性的历史-政治问题经常被提起。从历史事实看,列宁充当“德国间谍”的说法在十月革命前就已出现,之后半个多世纪间,为“坐实”列宁的“德国间谍”身份,西方国家先后伪造了“西逊文件”等“证据”,并在各种档案和回忆录中搜集材料,但最终结果却是几乎所有“证据”都被否定。自上世纪90年代初起,俄罗斯一些媒体不断追踪甚至“演绎”该“案件”,但除了重复西方说法外,并无新意。到2017年,俄罗斯学界发表权威论断,明确该说法并无依据。从该“案件”演变过程可看出,这不仅仅是一个以“叛国罪”为名的法律案件,更是一个政治事件,既有西方国家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领袖的意识形态攻击,也反映了苏联解体前后历史虚无主义泛滥的消极影响。面对林林总总、说法不一的材料,必须以事实为依据,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展开研究分析,得出客观结论。
一、列宁“德国间谍”案的缘起
1917年二月革命发生后,成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流亡国外的布尔什维克党和其他党派人士都争取通过各种途径回国。当年3月底4月初,列宁等30余人乘火车经德国返回俄国,并在彼得格勒火车站发表《四月提纲》,公开进行革命活动。7月初,彼得格勒工人举行反战游行示威,临时政府认为布尔什维克是幕后指使,拟以“叛国罪”等罪名抓捕布尔什维克党领袖。7月初,一家右派小报登出文章,称“列宁通过受托人从德国人手里拿到了一大笔钱”。临时政府发出“通缉令”,追捕列宁、季诺维也夫等布尔什维克,列宁与季诺维也夫被迫避居芬兰边界。尽管受到通缉,列宁还是每天都在《真理报》上发声申辩,揭露临时政府的阴谋,如“政权在哪里,反革命在哪里?”、“黑帮报纸和阿列克辛斯基的卑鄙诽谤”、“诽谤和事实”、“德莱福斯案件重演”、“关于阴谋的谣言”等,指出,“关于列宁等人从事‘间谍活动’的‘案件’,完全是反革命政党蓄意捏造的。”最终,临时政府垮台,该案也随之终止调查。十月革命胜利后,有关列宁是“德国间谍”的谣言在苏维埃国家逐渐销声匿迹。
【1917年,列宁在彼得格勒的陶立特宫发表演说】
二、从西逊到梁德列斯:西方国家各种“证据”的收集与被否定
不过,十月革命后,西方国家始终没有放弃对列宁“德国间谍”案的追究,这首先从收集“证据”入手。美国情报部门率先抛出“西逊文件”,之后又有德国外交部档案公开,以及后来的苏共档案解密。只是,当相关档案公布后,先前的全部“证据”都被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