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鹏:抗战中的蒋介石
每次读抗战史,读到蒋介石,都让人血压拉满。
这位公认的“抗战领袖”,最初就是个亲日派,试图借日本的力量反共;后来又在日本的不断挑衅中妥协退让,搞“不抵抗政策”;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候,他却试图私下与日本媾和;到日本投降的时候,他又宽大为怀,把日本侵略者礼送出境,还收留甲级战犯继续反共......
不信,我们从头看起吧:
1928年,蒋介石北伐的时候,在济南遇到日军挑衅,残杀中国军人,制造济南惨案,交涉员蔡公时被割去耳鼻,残忍虐杀……然而,老蒋对日本暴行一声不吭,下令不许抵抗,最后居然让我国军人“解除武装”、离开济南,“绕道北伐”……北伐军离开后,济南民众民众被焚杀死亡者,达一万七千余人,受伤者二千余人,被俘者五千余人。
1931年8月16日,九一八事变前夕,蒋介石就电告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以不抵抗,力避冲突。吾方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也是立刻要求张学良“不抵抗”,并且下令让东北军撤到长城。
蒋介石认为,以当时中国的力量,如果抵抗的话,日军可以在三天之内横扫中国,占领长江流域,他说:“以中国国防之薄弱,暴日乃得于二十四小时内侵占范围及于辽吉两省,若再予绝交宣战之口实.....必至沿海及长江流域,在三日内悉为敌所蹂躏,全国政治、军事、交通、金融之脉络悉断,虽欲不屈服而不可得也......”总结一下就是:日军太可怕了,不能抵抗,抵抗三天就亡国了。
1931年9月20日,也就是九一八事变的第三天,蒋介石给地方长官发了一份电报,要求各地长官一定要保持克制爱国情绪,虽然日方侵略中国,但我们不能抵抗,不能妄动,同时还要严格镇压老百姓的抗日运动,不能伤害“友邦”。
“沈阳日军与我冲突,我政府正严重交涉中。各地方民众爱国心理之冲动,自所难免,但切不可有激烈反日运动及报复暴举。免人更有所藉口,使外交益陷困难。应力持镇静,严守秩序,请兄负责维持为要。”
九一八事变后不到一个月,1931年10月7日,日军军舰开到镇江,蒋介石发电文命令地方警察局要照顾好日本海军,要关怀备至,还要帮他们买菜送到船上去。“日海军明日又来镇江,增加一艘。请注意,如其水兵上岸买菜等事,最好分与其交涉,由当地警局为其代买送船,以免纠纷。”
1932年1月28日,日军侵略蔡廷锴19路军驻地,史称“一.二八事变”。19路奋勇杀敌,但蒋介石不愿“过分刺激日本”,最终与日军妥协,在一二八事变后,蒋介石政府妥协,双方在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协定规定上海为“非武装区”,中国不得在上海至安亭、昆山、苏州一带地区驻军,而日本可进驻“若干”军队。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