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否定中国知青历史岁月(二)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四个历史阶段
开国领袖们的行动具有巨大的辐射力,三位伟人所倡导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主张,加上他们的人格魅力,必然在千百万新中国青年人中产生影响和冲击波,在人生观上深受启发而且情感深受感动,这就是中国大地上所以呈现数以千万计青年学生上山下乡壮观图景的重要原因。
中国数千年历史上,哪一届领导者的号召能产生如此巨大感染和向心力呢?
数以千万计知识青年和城市中学生响应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号召,脱下学生装,穿起粗布衣,同农民风雨同舟,艰苦奋斗,推动农村和边疆进步。这本身就具有巨大的道义力量,在古今中外历史上罕见的,所以是值得大书特写的历史事件。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跟工农群众相结合的历史,大致可分为四大阶段。
一是民主革命阶段,“五四”运动后期一派主张并行动的知识青年和奔赴延安红色根据地的蒋管区知识青年魏巍等为代表;
二是新中国成立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的阶段,以杨华、邢燕子、侯隽、董加耕、张韧等自愿上山下乡为代表,可称为“志愿知青”;1955年后的53万人,1962年到文革前的129.28万人,共计182.28万人;
三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阶段,以北京知青蔡立坚、周秉建等为代表;其时,一部分是自愿上山下乡的,大部分是响应号召“被动”上山下乡的,可称为“潮流知青”,计1402.66万人;
四是毛主席逝世到1979年阶段,计244.54万人。谁为代表呢?作家费声的《热血冷泪》,史学博士刘小萌的《中国知青口述史》等比较推崇的“知青领袖”,可为代表。
这四个阶段,尽管面貌和特点不同、具体目的不同,但都是围绕知识青年跟工农群众相结合这条主线而呈现波浪起伏的态势。
1、民主革命阶段
第一阶段同后三阶段有质的区别。
第一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当时GCD没有夺取到政权,知识青年主要是投入农村武装斗争。
后二、三、四阶段就不同了,GCD夺取了政权,中国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而言,虽然在后三个阶段各有较大的特点和区别,但是发展的形势有一个常态,即将知青上山下乡列入《1956—195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领四十条》;1962年10月,国W院农林办召开会议,首次将城镇知青下乡上山纳入国家计划,国W院安置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
党中央国W院1964年下发纲领性文件《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将上山下乡规定为“一项长远的方针”,并从中央到地方均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制定一套相应的政策措施,拟在一二十年中动员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