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如何“组织”?从抗战时期的一场争论谈起
【导读】如何阅读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文献,是理解20世纪中国革命的一把钥匙。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于用读“经”或读“文件”的态度对待这些文字,这两种态度忽略了历史文献在当时的现实处境与实际对话的对象。有评论认为,应以读“史”而非读“经”的方式对待党的经典文献;不是站在“今天”俯视“昨天”,而是回到“昨天”思考“明天”。这意味着,要回到这些经典文献诞生的历史场景中,跟随文献背后行动者的目光,面对他们身处的时势起伏、政局跌宕,再现经典诞生的来龙去脉。把经典文献摆回历史当中,是试图赋予历史文字以活力,让今天的读者切身感受到历史的发生过程,在微处见波澜壮阔。
为此,《文化纵横》杂志特开辟“经典重温”栏目。本期(2022年12月刊)首发的黄道炫的文章,即把目光聚焦于中共七大写入党章的“群众路线”这一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还原围绕党群关系的理论争鸣的历史现场。这些讨论,对我们今天如何理解“群众路线”这一政治文化,以及思考如何更好发挥“群团组织”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仍有不少启迪。
本文原载《文化纵横》2022年12月刊,原题为《“群众”如何“组织”——从抗战时期的一场争论谈起》,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黄道炫|“群众”如何“组织”——从抗战时期的一场争论谈起
抗战时期,中共提出群众路线,并写入七大通过的党章。对此,刘少奇在中共七大做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时解释说:“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提法证明中共对群众路线的高度重视,也可以视作中共政治文化的独特用语,群众路线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组织程序,更多是一种政治的倡导和鼓励,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说法,实际指的是以群众路线为核心的政治文化。
党和群众的关系是中共革命念兹在兹的问题。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革命的领导者,党应该领导群众,而共产主义运动贴近民众的性质又使党不能自居于民众之上。无论是共产主义运动要求的推翻资产阶级官僚机器,还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活动中观察到的官僚主义危险,都使之强烈意识到克服官僚主义的紧迫性。正因此,抗战时期,在硬的政治构建起垂直的严密权力体系同时,软的政治文化也卓然成形,这就是以群众路线为核心的政治文化。群众路线把党摆在和群众平等的位置,通过同心圆式的不断推展和融合拉近党和群众之间的联系。和硬的制度不同,这是一种倡导和要求,却由于中共强烈意识形态政党的特色,成为融入血脉的经验和文化。由此形成垂直和水平互为补充的两套系统,大大丰富了中共政治的内涵,中共政治的弹性很大程度即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