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我们党创办了哪些干部学校
延安时期的干部学校在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形成了适应全民族抗战和边区建设需要的干部教育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共创办了35所干部院校,培养了数十万党的事业需要的各类人才,为中国革命胜利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提供了人才基石和领导骨干。
军事干部类院校,培养人民军队需要的军事、政治、技术、医务人才
为了更好地肩负抗日救国的历史责任,党中央在延安时期高度重视军政人才队伍建设,先后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八路军军政学院、军事学院、八路军医科大学、炮兵学校、八路军卫生学校、部队艺术学校、中央军委无线电通讯学校、第十八集团军工程学校等。这类学校肩负的使命主要是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培养军事、政治、通讯、医务、艺术和特种部队需要的人才。
抗大是党在延安时期创办的第一所正规大学,从1936年创办到1945年结束办学使命,总校共举办8期,连同12个分校,培养了10多万军政干部。抗大以“窑洞大学”驰名中外。毕业于抗大的知名法学家、社会活动家王仲方回忆说:窑洞虽小,所有的学习和感受,都在这里通过每个人的思考,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加以理解和吸收。教材少,靠笔记,靠摘录。没有笔记本,每人发一张油光纸,或用自己制造的马兰草土纸。没有笔,每人每月发两个钢笔尖。没有墨水,就用燃料兑上水。把笔尖插入3寸长的高粱秆,蘸着自制的墨水,一样地整理笔记,一样地写作自己的心得。《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歌词创作者公木说:在抗大经常组织声势浩大的歌咏活动,群众歌声像烈火。每次集会,总是先唱,唱得群情激奋了,才开讲;休息时,又唱;讲完后,再唱;唱得尽兴,然后才解散。有一个连队的“墙报”上出了这样一首“顺口溜”:坐地听报告,站起来唱歌。说说唱唱,唱唱说说,不知不觉晌午错。晌午错,也不饿,歌如潮,情似火。身居窑洞里,心怀全中国;翘首登荒山,放眼看世界。我们多亮堂,我们多快乐!正是救国救民的执着追求,使延安时期干部学校中的学员们迸发出高昂的学习热情和革命斗志。
综合人才类学校,培养适应抗战与边区建设需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领域的实际工作干部
随着党的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大量既懂军事又懂政治、既懂经济又懂文化的复合型干部。为此,党中央创办了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延安大学等干部学校,主要培养做统一战线、民众运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和政府工作的政工干部,以及适应抗战与边区建设需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领域的实际工作干部。其中1939年7月创办的华北联合大学在敌后办学的6年中,为抗日前线培养了文艺、教育、工业建设、工人运动和行政干部8000余人。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评价其“是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剑”。而1941年9月创办的延安大学则是党在延安时期创办的第一所高等教育综合性大学,在办学的8年里共培养出1万多名干部,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建设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