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陈独秀:在《新青年》的旗帜下
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们因为《新青年》而结缘。鲁迅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和陈独秀的支持、鼓励以及敦促分不开的。
陈独秀(1879—1942),原名陈庆同,陈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早年留学日本。1915年起主编《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倡导新文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五四运动后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上海成立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至1927年,一直担任党的主要领导工作。大革命失败后,被撤销总书记职务。在离开中央领导岗位后,曾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首领。1932年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全面抗战爆发后出狱。1942年5月27日病逝于四川江津。主要著作有《陈独秀文集》《独秀文存》。
《新青年》的重要作者
1916年,陈独秀到北京,任北京大学教授。次年即任文科学长,同时,《新青年》编辑部也随陈独秀迁入北京。《新青年》入京后,在陈独秀主持下,更加明确地、激烈地提倡民主与科学,发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思想革命浪潮,斗争锋芒明确地、尖锐地指向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新青年》从1917年起,又发动了文学革命,首先是胡适在陈独秀的鼓励下,写出了《文学改良刍议》,接着,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他痛斥“选学妖孽”“桐城谬种”,提出了革命文学的“三大主义”,即:“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文集《文学革命论》)。他的这些主张,是文学革命的宣言书,具有强烈的反对封建思想文化的精神,推进了文学革命的前进。
◆陈独秀与《新青年》。
鲁迅此时在教育部任职。这期间,在《新青年》周围,聚集着一批新文化革命运动核心人物,如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他们口诛笔伐,反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提倡新的思想、新的文化。鲁迅是稍后一点参加到这个行列中来的。他是在陈独秀和《新青年》的推动下,走上了战阵。鲁迅对于先前的《青年杂志》和后来的《新青年》,一开始并没有引起注意。当时,他正处于沉默期,正在失望和苦痛中,探寻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出路,探寻革命前进的路径,寻找革命的力量。他当时认为,中国好像一个四面没有窗户的铁屋子,里面的人都快要闷死了,而铁屋子却难于破毁。鲁迅在苦闷中看见了《新青年》,并被陈独秀反传统的思想革命所吸引。而此时,陈独秀的得力助手、也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同学钱玄同,受陈独秀的委托一而再、再而三地找鲁迅约稿。鲁迅被陈独秀及《新青年》同仁的革命精神和钱玄同的热情所感动,他终于提起笔来,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发表处女作《狂人日记》,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弊端,它以思想上的批判性和战斗性,艺术上的创作性和现代性,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而鲁迅“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在《新青年》上接连创作和发表了小说《孔乙己》《药》《风波》《故乡》等,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最高水平,使得《新青年》文学革命的主张由理论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