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说,郭嘉是真正懂得民主集中制的人
毛主席对《三国志》中的人物都了如指掌,而且几乎都给了点评,但是对于郭嘉这个人着墨甚多,而且还号召大家多去读读《郭嘉传》,从中领会到正确做事的方法。
他点评的原文是这样的,“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三国志》里《郭嘉传》值得一读。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初到袁绍麾下不得施展。他说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就跑到曹操那里。曹操说他‘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可惜中年夭折。曹操大哭。”
后来他每次提起郭嘉,反复强调的是“多谋善断”, 多谋从哪里来,体现在工作上就是要善于与各方面的人包括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商量问题,深入群众调查,听取各种意见,这就是“多谋”,是民主。而另一方面,要正确集中来自各方面的意见,不失时机地做出判断和抉择,这就是“善断”,是集中制。
毛主席还对诸葛亮做了些点评,虽然他没有拿郭嘉去排座次,但是从点评中可以看出,他认为诸葛亮太理想化,这个用词很温和,说白了,诸葛亮有时候和赵括一样,纸上谈兵。“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哪有这样神奇的事情呢?
“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这是毛主席对诸葛亮诸多评价中的一条,这里所说“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指的是关羽之镇守荆州、刘备之进攻东吴、诸葛亮之北伐中原。这“三分兵力”依次展开,前两次分兵都失败得很惨,导致蜀汉元气大伤,而诸葛亮的北伐本钱也便所剩无几。
毛主席认为,诸葛亮的战术策略,太过于理想,未注重实际,但是诸葛亮的屯田、兵器革新、民族政策的处理等历史功绩是肯定的,只是军事才能上要弱一些。而郭嘉则不同,他并不是一个坐而论道之人,坐在办公室里肯定都是问题,但是只要下去调研,全都是办法。除了参与实践调研,郭嘉的汇总分析能力也是比较强的。
当时袁绍的实力要强很多,搞霸权主义,天下诸侯苦袁久矣,没人敢说袁绍一个不字,内部任人唯亲,只用自己人,偶尔会有外来的人才,他又怀疑人家是间谍,不肯放权。郭嘉分析了之后,觉得袁绍只是个纸老虎而已,其他人不敢反对他,只是没有带头大哥而已。只要有人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啊!至于袁绍所谓的盟友,都是酒肉朋友而已,只是为了占便宜才跟他来往,以势交者,势尽则疏;以利合者,利尽则散。
于是就有了著名的“十败十胜论”,道胜一,义胜二,治胜三,度胜四,谋胜五,德胜六,仁胜七,明胜八,文胜九,武胜十。原文摘录如下,半文半白,比较易懂,不再翻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