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一个荒谬的污蔑:知青上山下乡是为了解决“就业危机”?

2023-04-16 7989 7
作者: 程约汉 来源: 子夜呐喊公众号

  按:原文写于2016年纪念毛主席逝世40周年的日子

  中国知青上山下乡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为什么这么讲呢?自从盘古开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经有过吗?没有。2千万城市中学生奔赴贫穷落后的地方,艰苦奋斗改变祖国落后面貌的如此壮举,历史上有过吗?没有,从来没有过。这幅历时25年生机勃勃的历史图景之所以出现,蕴含着哪些意义与价值,都是说不尽的话题 。本文欣然从一个新的角度加以探索,再现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本质与原貌,藉此文之助同读者诸君交流,分享其中的意义与胆识,不亦快哉。

  一、新中国起步时的社会状况。

  我们认为知青上山下乡的战略决策,是王者之谋,是毛泽东和党中央结合新中国的内外环境、实际状况,以及客观需求,肆力于国家的发展安全所作出的抉择。他们在决策的第一步,必须认识和把握天下大势,即国内外环境、实际状况以及客观需求,这是任何战略决策(包括知青上山下乡)制定的基础和依据。也就是说应从旧中国到新中国交替时的国情,从所见所闻和第一手资料进行调查研究;坚持历史真实与严谨学术的态度,十分关键。背离这个基础与依据的纸上谈兵,主观的争论,无异于浪费精力。正如古人所云:“处事识为先,断次之”。因此,现在评价知青上山下乡战略决策之前,就应该弄清这个基础和依据。

  知青上山下乡战略决策的基础和依据表现在三个基本点上。

  第一个基本点,是新中国处于准战争的环境与时局,用当时流行的话就是“战争边缘”、“冷战”等。国家领导人不当咖啡店的清谈家,不当目光短而浅的小市民,就势必选择战时体制,必须要举全国之力认真对付,必然采纳一些区别和平环境的政策与举措。正如毛泽东在1959年3月接见外宾谈话:“杜勤斯当了我们的先生,他的‘战争边缘’政策是对着我们的,我们也用‘战争边缘’政策对付他们”。

  新中国是历史古国,也是世界大国,在地球的国家版图上居第三位,西方列强视为肥肉,企图瓜分。如1900年的《辛丑条约》,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45年的“雅尔塔协定”。(幸得之于毛泽东“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胆识,大一统中国,避免论为二、三流国家)。西方列强对其美梦的破产并不甘心,尤其是二战中的爆发户美国具备主客观的优势,长期龂龂相向,甚至出兵挑战。到清末民初签订上千个不平等条约——年平均14个,月均1个多,被新中国一笔勾销,谁会就此罢手,释放“海洋文明”的善意呢?美国依法治世,率先出台《美国1949年出口管制法》、欧洲成立《巴黎统筹委员会》,禁止出口军火与其它战略物资达500多种。国内的国民党四大家族在一片“民族复兴”的喧闹声中,敛财肥私达一、二百亿元,临逃亡台湾还将大陆的3526万银元、777万两黄金和大量外汇悉数卷走,并多方控制海外市场。对新中国当家作主的穷苦人,有切齿之恨,仅在新解放区就杀害4万多干部群众。出动剩下的海军封锁大陆港口,先后拦截16个国家的商船600多艘。

查看余下9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7条)

7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