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铭:我党农村工作的历史成就和三农问题
先看温铁军的结论:不是集体经济没搞好,是你拿走太多了。就是说,因为你要完成工业化对不对?所以这么个道理,所以我们讲三农问题怎么发生的,是你为了工业化,导致了农村的全面贫困,而最终你完成了工业化了……
简单地说,温铁军的结论包括以下意思:一是新中国前三十年,中国农村一直是“全面贫困”的。二是新中国前十年的“三农问题”,是当年的工业化导致的。三是既然工业化导致了“农村全面贫困”,那么,不难理解,如果中国不那么搞工业化,农村就不会“全面贫困”。至于用别的办法能否完成工业化,温教授并不关心。前三十年“三农”的真实情况是这样子吗?温铁军的这个结论客观、公正吗?温铁军把“三农”问题,这个产生于农村分单干后产生的问题,提前到了前三十年,说是产生于中国当时的工业化。这在政治上意味着什么呢?我今天精神状态稍好,也有空闲,就聊聊这个问题。
首先,看看共产党毛主席和“三农”的关系。大家都知道,中国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创道路,和苏联的完全不一样。解决了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是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是农业大国,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绝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农民受压迫最深重。解决了农村问题,也就解决了中国革命最根本的问题。把革命工作放在农村,从土地改革入手,动员农民参加革命,应该说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道路。
主席本身就是农民出身,生长在农村,对农村的阶级压迫情况,有很直观的感性认识,但主席并不满足于此。主席极重视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而且极其重视调查的质量。长沙求学期间,主席深入到长沙周边几个县农村调查,也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国共合作之后,主席在广州等地开办多所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农村革命运动干部,著名的革命家彭湃、方志敏,就毕业于农民运动讲习所。农民运动讲习所,我认为对于我党的重要性,应该远大于黄埔军校。可惜,这些年,对农讲所的宣传远不如对黄埔军校的宣传。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的干部,为我党后来的把革命重点放在农村,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准备了干部。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党领导下的农民运动,对北伐军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和支持,有力保证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北伐战争胜利推进,也有力地推动了各地农民运动的发展。农民运动的兴起,不可避免地要触动封建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和根本利益,当然受到国民党右派的指责,诬农民运动是“痞子运动”。幼年时期的我党,主要领导有有严重的右倾投降主义,附和国民党右派的言论,指责农民运动“糟得很”,而毛主席等人则认为农民运动“好得很”。为了回答当时党内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主席于1927年1月赴北伐战争的主战场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亲自考察32天,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光辉著作,全面肯定了农民运动,分清了敌友,理清了是非,指明了方向。是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二篇文章,可见主席对此文的重视。惜乎,我党主要领导人的右倾错误,主席的这些重要观点,并没有得到全党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