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部日记看卢沟桥事变后中国主流知识精英之反应
摘要
重大事件发生之后,社会各界的反应,往往表现了对事件的敏感度和关注度。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的卢沟桥事变,是外国侵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这一事件空前地刺激着中国社会的神经。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文化各界都对此高度注视,并呈现出心态与行为的一致性和多样性。从《蔡元培日记》《竺可桢日记》《吴宓日记》《顾颉刚日记》和《夏鼐日记》来看,五位知识精英对于卢沟桥事变的反应速度是比较快的。由于所处地位、身份、区域的不同,知识精英对卢沟桥事变的反应、事变之后的经历和感受虽然不尽一致,但又有着惊人的共通性,即都坚持抵抗日本侵略,关怀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前途,为战事胜利而欢欣鼓舞,为战事失败而忧心悲愤。尽管日记中也透露出有少数社会名流沦为汉奸,但以五位为代表的知识精英,才真正体现了民族国家的主流意识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气质,预示着中国抗日战争必将胜利的结局。
一、小引
全面抗战之前,正值日本侵略华北,步步紧逼之时,国内舆论界曾有一种论调,“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此,1934年10月鲁迅发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说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一历史总结和现实认识是非常深刻的,既看到一部分人的软弱,更看到了有志之士的英雄气概,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充分证明了鲁迅的洞见。外国列强发动了一系列的对华侵略战争,每次战争的爆发,都对中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并成为各界人物、群体表演的巨大舞台,进而影响乃至决定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其中,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的卢沟桥事变,意味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是外国侵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这一事件空前地刺激着中国社会各界的神经。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经济、文化各界,都对此高度注视,并呈现出心态与行为的一致性和多样性。
这里,笔者拟从一个侧面亦即卢沟桥事变后知识精英的反应,对此作一简要叙述。所用核心资料为五部名人日记,即《蔡元培日记》《竺可桢日记》《吴宓日记》《顾颉刚日记》和《夏鼐日记》。日记最能反映亲历者当时的心境,然以往相关学者对此似较少注意和挖掘,可谓历史憾事。经历过这一历史事件的知识人的日记还有不少,然之所以选取这五人的日记,主要是由于他们都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主流精英人物。蔡元培时任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院长,家居上海;竺可桢为浙江大学校长兼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在南京和杭州两地之间往还;吴宓为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教授,顾颉刚为燕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和系主任,皆在北平(今北京,下同);夏鼐为英国伦敦大学考古学院留学生。由此可见,此五人中既有当时中国最权威的科研机构的领导人,也有大学校长、大学教授,以及海外留学生,在知识界极具影响力与代表性。不仅如此,他们的行迹大致也能涵盖海内外政治、经济和文化最为集中的区域,一般说来,这些区域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最为迅速。故而,尽管他们不能完全代表当时中国所有的知识分子,但至少能够反映高层知识精英的心态及行为,且可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象。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