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评点诸葛亮,为何未能一统三国,《隆中对》有战略失误

2023-10-11 3109 0
作者: 董晓彤 来源: 党史博采公众号

  “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前如诸葛武侯范希文,后如孔孟朱陆王阳明等是也。”(《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33页)

  “天下无所谓才,有能雄时者,无对手也。以言对手,则孟德、仲谋、诸葛尚已。”(《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30页)

  上述两则记录,是1913年年仅20岁的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求学时留下的《讲堂录》中的文字,也是现在可考的毛泽东评点诸葛亮的最早记录。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名臣。他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基业,后又辅佐刘禅,忠贞不渝,在北伐时病死五丈原。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将诸葛亮视为“办事之人”,并将其与曹操、孙权并为能“雄时”的对手,评价实高。随着年岁的增长,毛泽东对诸葛亮也有了越来越深的认知,越来越丰富的见解。综观这些评点,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毛泽东心中,诸葛亮成为了四种身份的“化身”,它们分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群众、同志。

  一、青年:“非皆少年新进乎?”

  重视青年,信任青年,使用青年,是毛泽东始终坚持的“青年观”。他常常以诸葛亮少年有成之事为例,表达自己关于“老成”与“新进”的看法,阐述打破论资排辈陈规、破格使用年轻干部的思想。

  众所周知,毛泽东常常在他阅读过的书中进行圈画和评批。在一本清人姚鼐编撰的《古文辞类纂》中,毛泽东就曾在一段文字旁写下这样的评批:

  看什么新进。起、翦、颇、牧,其始皆新进也。周瑜、诸葛、郭嘉、贾诩,非皆少年新进乎?(《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97-98页)

  这段评批针对的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在《为君难论》中提到的这样一个观点:赵王用赵括而弃廉颇,秦始皇用李信而弃王翦,二者均致失败的原因除去妄信他人之言外,还因“乐用新进,忽弃老成”,也就是君主喜爱任用年轻干部,而不愿任用老干部,因为“大抵新进之士喜勇锐,老成之人多持重,此所以人主之好立功名者,听勇锐之语则易合,闻持重之言则难入也”。毛泽东不认同这一观点,于是撰写了上述批语。

  毛泽东认为,战国时秦将白起、王翦,赵将廉颇、李牧,都是由“新进”而逐渐成长为“老成”的,三国时的周瑜、诸葛亮、郭嘉、贾诩,也都是年少有为的代表。因此,不应只重视老干部而忽视年轻干部,相反,应重视提拔使用年轻干部,给他们更多的机会。

  毛泽东在这里提到诸葛亮为“新进”,事实也正如此。诸葛亮26岁(也有观点称27岁)时便为刘备拟定联吴抗曹战略,后辅佐刘备称帝,拜丞相,不到而立之年便成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之一,正可谓“少年新进”。毛泽东在评批中提到的周瑜、郭嘉、贾诩成名时也都只是二三十岁的青年。有回忆称,毛泽东在1957年时也曾提到:孔明二十七岁成名,也未当过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嘛!也是个新干部嘛!赤壁之战以前无名义,这以后才当军师、中郎将。

查看余下8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