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研制的曲折历程
“两弹一星”工程的成功,不仅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既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高峰的空前壮举。
在“两弹一星”工程实施过程中,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过程尤为曲折。它启动于1958年“大跃进”,1959年因国家经济困难原因“下马”;1965年再启动,但不久“文革”运动不期而至。“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组副组长潘厚任教授1990年12月撰文回忆:尽管在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关键时刻遭遇“文革”,“但还是按照1965年论证会上确定的发射时间,及‘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见、看得见’的主要目标上天了。没有类似上面所举的千千万万的动人事例,没有全国各有关单位的大力协同,以及周总理的亲自关怀和过问,那是不可能的。更可贵的是,‘东方红一号’卫星上的全部元器件、设备和材料,以及许多理论和技术难关的攻克,都是我国自己的产品和成果。这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凝结成的一颗值得自豪的‘明星’,它永远照耀和鼓舞我们前进。”
50多年以后,2022年5月,网上一段“世纪同框”的视频让网友集体破防:视频中,“东方红一号”卫星与中国空间站擦身而过,发射相差了近半个世纪的两个人造天体在夜空中“遥遥相望”。而同时期美国、苏联和日本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都已经因为轨道、动力等各种原因早已坠毁。只有中国这颗“明星”还在照耀和鼓舞中国人民继续前进。
1958:“我们也要搞一点卫星”
1957年10月4日,太空中突然出现了一种神秘的电子信号,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惊恐。这是从苏联向太空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上发出的。当时美国一直认为自己在导弹和航天领域上居于领导地位。美国曾经在“斯普特尼克一号”发射前尝试过两次发射人造卫星,但均告失败。直到1958年1月31日,美国才将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
毛泽东认为:人造地球卫星标志着“人类进一步征服自然界的新纪元从此开始了”。于是在1958年5月17日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一点卫星”。
◆1958年5 月16 日,《 人民日报 》全文刊登苏联塔斯社《关于苏联发射第三个人造地球卫星的公报》。毛泽东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太空,于是5月17日提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
两院院士、“七一勋章”获得者陆元九1990年12月撰文回忆:“1958年6月,中国科学院召开大跃进动员大会,钱学森首先发言,主张研制人造地球卫星。紧接着我表示,中国科学院应该开展人造地球卫星控制方面的研究,不但要把卫星放上去,而且要用控制手段回收它。之后,钱学森、赵九章等和我先后著文或向领导呼吁,为发展我国人造地球卫星摇旗呐喊。在党中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把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列为1958年头项任务,并采取了相应的组织措施,由此进入科学院研制人造地球卫星的581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