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军史中鲜为人知的“江心跳板”
1939年,陈毅与新四军挺进纵队司令员管文蔚(右)。资料照片
今天的江苏省扬中市,又名太平洲,四面环长江,由江心诸洲组成,南北长30余公里,东西宽平均不足10公里,形成“头顶一江水,脚踩一只盆”的特殊地形。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执行党中央关于新四军向东向北发展的方针,陈毅等人在慎重考察之后,在当年扬中县人民的支持配合下,建成了这块我军驰骋长江南北的“江心跳板”。颇具浪漫情怀的陈毅还留下了“江心跳板稳如山,众寡悬殊不等闲”的豪迈诗篇。
谋划实施“江心跳板”的战略构想
毛泽东早在1938年5月4日给项英的指示信中,就曾明确指出:“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还应准备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渡江进入江北地区。”文字很简短,却显示出中共中央一个重要的战略意图:即从长江南北两面向东向敌占区发展,夹江而阵,正好扼住华中日军运输兵员、供应品和掠夺品的咽喉,对扼制日军有很大作用。陈毅在领导新四军创建苏南茅山根据地的同时,就已开始谋划向东向北分兵发展。
陈毅在多次实地考察后,认为扬中是天然的水上交通枢纽,是渡江向北发展的最理想的地方。扬中岛东北岸线面对苏北,西南岸线面对苏南,120多公里长的江岸线上,港口码头多,船只多渔民多,加之远离城市和铁道线,敌伪鞭长莫及,还有河港交织、树竹丛生的地理特点,可以使敌人小部队来了不顶用,大部队进来施展不开,对新四军开展游击战极为有利。再加之扬中土地肥沃、盛产稻米,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军队的给养可以得到保证,新四军在这里可以建立牢固的抗日根据地。为实施好这一战略构想,陈毅指示由管文蔚任司令员的新四军挺进纵队(简称“挺纵”),把丹北抗日根据地很快扩大到长江南岸后,迅速占领江心的扬中,“把跳板架在长江上”。
1938年10月8日,“挺纵”第一支队打下了扬中,收复老郎街、三茅镇等地。部队进攻三茅镇时,却发现它是一座空城,盘踞扬中的与日军有勾结的国民党顽军并未就歼,“挺纵”司令员管文蔚立即派参谋向陈毅报告情况。陈毅判断这里可能有诈,果断地派人送去亲笔信,急令管文蔚把部队撤回来。果然不出陈毅所料,扬中守敌事先得到“挺纵”要攻打扬中的风声,早已把兵力分散隐蔽到乡间,并从江北增兵一个团,准备在新四军占领三茅镇后,立即以四个团的兵力围而歼之。
1939年1月,“挺纵”第二次进击,彻底击败了国民党顽军保安第9旅的贾长富团,解放了扬中全岛,扬中得以巩固。“挺纵”一部进驻长江以北的大桥、嘶马地区,开展抗日游击和群众工作。“挺纵”在新四军第2团一部的配合下,接管了江北江都县的长江北岸地区。然后,又迅速向吴家桥以北地区发展,建立了苏北“桥头堡”。就这样,从长江南岸的丹阳到江心的扬中,再到长江北岸的江都,一条宽阔的“跳板”在万里长江中架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