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的制度让人变成鬼,好的制度让鬼变成人
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就是民主主义的影响。红军像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熔化了。”之前读并没有特别注意,读了几次之后,这句话里的“不勇敢”和“勇敢”的对比,“熔化了”等词跳进了我的脑海里,整个人像触了点般。
让我思考,同样是当兵打仗,同样一个兵,为何会感觉国民党军队和我们军队是两个世界呢?这神奇之处到底在哪里?
神奇之处还是在这句话里,那就是这几个大字“民主主义”。说到底是当时的红军实行的制度和国民党的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红军建立士兵委员会制度,这一制度是为实行民主,以区别于一切旧军队而创设的一种组织形式,是群众路线在军队建设中的体现。
实际上再顺着这个制度往深处思考,就是红军通过一系列好的制度、好作风,接受了群众监督,实行政治民主,保证了不脱离群众,红军战士明白了打仗是为自己为人民打仗。最关键的是这套制度防止特权阶层的出现,实现了官兵平等,人人平等,破除了等级制度。
就是这个士兵委员会和支部建在连上的好制度,成为了红军的熔炉,熔化了一切旧军队的雇佣士兵和教育改造了每一个红军战士艰苦奋斗,英勇作战。
历来就是“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当兵就是军官靠薪水、士兵靠军饷,没有了薪饷的军队就无法维持。国民党军队就是继承了这一传统,继续搞雇佣制。而红军废除了雇佣制,实行供给制。那么,当时红军战士的“军饷”或者说生活条件如何呢?我们看几段原文感受下:
“红军士兵大部分是由雇佣军队来的,但一到红军即变了性质。首先是红军废除了雇佣制。红军至今没有什么正规的薪饷制,只发粮食、油盐柴菜钱和少数的零用钱。”
“湖南省委要我们注意士兵的物质生活,至少要比普通工农的生活好些。现在则相反,除粮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菜钱,还是难乎为继。仅仅发油盐柴菜钱,每月也需现洋万元以上,全靠打土豪供给。现在全军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还缺少布。”
1929年2月,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书记杨克敏在《关于湘赣边苏区情况的综合报告》中也说:虽然红军的质量还不算太好,“不过根本就没有饷发,雇佣式的性质还算极少。军中的训练还不错,兵士对于革命二字,还有相当的认识”。“红军中的薪饷,早就废除了,只有饭吃,有钱的时候发一二块钱的零用钱,最近几个月来,不讲零用钱不发,草鞋费也没有发,伙食费也减少了。最近两月来,每天每人只发伙食费三分,四分油,四分盐,米一斤四两,三分钱一天的小菜钱,只买的一斤南瓜,洗衣剃头穿草鞋吃烟的零用钱没有发了,所以最近以来,士兵生活特别的苦(不论士兵官长以及地方工作的也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