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文革”爆发前后有关江青二三事
江青
“高炬”不是江青
“高炬”是1966年5月8日在《解放军报》上发表《向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开火》文章的作者,是一个笔名,其意为“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的意思。不过这只是一种说法,其实,也可理解为高举毛泽东思想的“火炬”,高举“文化大革命”的“火炬”——究竟是什么意思?这只有选择和决定用这个笔名的作者本人知道了。然而,这个笔名究竟是谁的?同谁有关?多年来,在党史界、文艺界,绝大多数人说是江青的笔名、化名,或者说和江青有关。兹举几例。
《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增订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二版)第268页上记述:
《解放军报》8日以显著地位发表江青秘密组织的署名高炬的文章(略)。
《“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86页上记述:
5月8日,《解放军报》以显著地位发表江青写作班子署名高炬的文章(略)。
《江青传》(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319页上记述:
5月9日(按:应为5月8日),《解放军报》发表江青化名“高炬”的文章(略)。
《中国1966年——风乍起》(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版)第332、335页,除了讲到“高炬”(江青化名),还指出“高炬”的名字并非5月8日第一次出现,它写道:
4月25日,《解放军报》刊登高炬《影片〈兵临城下〉是一株宣扬修正主义思想的毒草》,这是受到江青控制的写作人员组成的高炬——高举斗争火炬——的第一次亮相。
《刘少奇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5页上写道:
5月8日,江青在《解放军报》发表由她组织写的署名高炬的文章(略)。
类似的说法还可以举出不少。看来,“高炬”是江青的化名(或笔名),或同江青有关,这是“铁板上钉钉”,毫无疑问的了。然而,事实究竟怎样?应该说,现在辨证清楚这个问题也不难,因为当事人或知情人很多都在,若再过几十年,那就难了。
“高炬”(及其文章)和江青毫无关系,也不必执意这样说。署名高炬的文章《向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开火》,其“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的说法,就是1966年4月10日,作为中共中央文件下发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中提出来的,亦即江青提出来的。然而,5月8日《解放军报》发表的《向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开火》及其署名“高炬”,又确确实实同江青无关。这是真正的知情人讲过的。
原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光明日报》总编辑穆欣说:“5月8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分别发表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统一部署、审定的文章:《向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开火》(高炬),《擦亮眼睛,辨别真假》(何明),何明是关锋的笔名……高炬的文章是《解放军报》编辑部写的,临时用了这个笔名,乃为‘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的意思。有的书上说这是‘江青的笔名’,或说这篇文章是‘江青主持写的’,都不正确,当时江青还在上海,7月20日才回到北京。”穆欣说法符合实际。只是有两点不够确切,一是所谓“中央文化革命小组”,而5月8日尚未经中央公布正式成立,因此“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统一部署、审定”云云,似值得进一步斟酌,是否应为“文化革命文件起草小组”?二是所谓“临时用了”高炬这个笔名也不确切,如前所说,4月25日《解放军报》就发表过署名“高炬”的大批判文章。我问过原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关锋,他1966年5月初住进钓鱼台,应该说,他非常清楚“高炬”文章的写作和发表过程,他也说“高炬跟江青没有任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