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食讲座 | 崔延虎:当牧民不再游牧······

2024-09-16 414 0
作者: 崔延虎 来源: 食物天地人

  导 语

  这个暑假,《我的阿勒泰》带火了新疆旅游,大量游客从内地涌向北疆,人们无不被壮丽的山水、辽阔的草原所震撼。当大家陶醉于美景的时候,有没有思考过牧民们的生活和历史呢?牧民是草原的守护者,千百年来,他们通过游牧的传统,小心翼翼地维护着人、草、畜三者的动态平衡。

        但是,这种平衡正在被迅速打破。改革开放以来,牧民的经济收入和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提升,但草场承包制度却把千里草原人为分割成小块的碎片,牧民转场的难度陡然增大,只能螺丝壳里做道场,在有限的草场上“竭泽而渔”,结果“草退沙进”。与此同时,“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继承制度,既破坏了原有的分家制度,也增强了牧民对于土地的“私有产权”观念。历史上第一次,游牧从一种有组织、有合作的集体生产传统转变为单个家庭的生产。随着游牧传统的衰落,在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上,生态环境出现了碎片化,过去与草原共生共荣的游牧人的社会结构也趋于碎片化,游牧文明的智慧结晶——游牧生态文化也随之呈现出碎片化的景象。

        崔延虎老师的讲座,分析了游牧传统式微的原因,并恳切地提醒我们:当牧民不再游牧,北方的生态屏障将会受损,而我们也将损失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在面临生态危机的今天,主流社会应该学习游牧文明的生态智慧,而不是以所谓“进步”的名义摧毁它。

  主讲人|崔延虎:新疆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教授(退休),主要研究领域为牧区人类学、绿洲生态人类学,在新疆及甘肃河西走廊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近40年。

  文字整理及校对 | 无岸之河、羿酉、文申武质、贾克敏、爱吃午饭

  责编|侯鼓、侯农、云岫

  审稿 |崔延虎、侯鼓

  后台编辑|童话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一、从阿尔泰山看游牧的历史

  1991年至1994年,我在英国剑桥大学作为访问研究学者,参与了社会人类学教授Caroline Humphrey主持的“内亚环境与文化保护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期间我在新疆阿尔泰山和东天山牧区两个田野点做了为期10个月的田野调查。项目最终成果为三本著作、若干篇论文和研究报告,其中Caroline Humphrey教授与David Sneath博士合著的《游牧的终结?》一书1997年出版。

  这本书系统总结了项目在内亚牧区(俄罗斯的图瓦和布里亚特、中国内蒙古与新疆牧区)所做的田野调查成果以及形成的认识。目前,从整个欧亚大陆到非洲大陆,甚至在历史上存在游牧传统的南美洲,游牧业好像都出现了一种衰落的趋势,似乎印证着这本著作标题提出的问题:“The End of Nomadism -游牧的终结?”。

查看余下9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