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边要唱戏,西边也搭台——刘、邓、李对“淮海战役”首案的响应与补充
对于粟裕建议的“淮海战役”首案,中原野战军首长刘伯承、陈毅、李达首先作出积极响应。据中原野战军参谋长李达回忆,得悉粟裕提出“淮海战役”初步设想后,在河南宝丰县大张庄的中原野战军首长刘伯承、陈毅、李达(邓小平在西柏坡参加中央9月会议后正在返程途中)立即就进行了研究——“差不多研究了一整天”[1],并于次日上午致电军委与华东野战军首长:
军委并粟:
㈠粟敬七时电悉。济南攻克后,我们同意乘胜进行淮海战役,以第一方案攻两淮,并吸打援敌为最好。如能配合孙良诚各伪部之反正,则收效更大。对控制于鲁西南之四、八两纵以能进出于丰、沛、萧、砀,蹑邱兵团之后为最好,且可于南下时相机夹击援敌于淮北路东地区,同时亦可保持向西的机动,打击陇海线、鲁西南分散之敌。
㈡豫南战局迄本月止,白敌已决调七师、四十八师集结确山,昨日已到一个团,余部在二十六七两日可集结完毕。因济南已不能挽救,黄兵团不北开,必企图以全力六个师(共十二个旅以上)西进,向南阳运补给品,扑向我求战,且有可能于进驻南阳后向北推进,破坏我豫西区之中心腹地。如此着实现,对我秋季群运、屯粮、冬衣诸计划妨害甚大。因连日天雨,敌之西进当在天晴之后。
㈢我们研究上述敌情发生时,认为集中全军,歼敌于南阳附近或攻占南阳的机会已成过去,拟采取分遣歼敌方针。建议以一至两个纵队南下,配合桐柏、江汉部队先破击信阳、汉口段铁路,然后分歼分散于江汉地区之敌(如二十八师、五十二师、二十师),估计可能达成歼敌任务,并于可能时,相机攻占襄阳。刘金轩十二旅择机回陕南,争取歼灭七十九师一部,并打开汉水上游局面。我集中主力三至四个纵队,位于南阳附近,掩护南下部队之开进,并吸敌西进,待敌进至泌阳、唐河间,我主力即紧缩于舞阳、方城地区候敌改变方向回援江汉时来决定行动,或打南阳,或打驻马店,或尾敌南下,均属有利,如敌转向东北,则我亦向东向北机动均可。此一行动计划可争取在江汉歼敌一部,可保持豫西基本区,于东战场亦可配合得宜,望军委指示。
刘陈李
九月二十五日午[2]
该电除对粟裕“淮海战役”设想表示赞同外,还提出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建议:华东野战军在鲁西南的两个纵队进出于徐州以西及西北之“丰、沛、萧、砀”,以“蹑邱兵团之后”——一徐东阻击,徐西牵制,以保证华东野战军主力“夺取两淮”及打援行动的顺利进行。
对于中原野战军对华东野战军徐东作战的配合,刘陈李也有设想:中原野战军兵分两路,一部(两个纵队)破击信阳、汉口段铁路;而“主力三至四个纵队,位于南阳附近,掩护南下部队之开进,并吸敌西进,待敌进至泌阳、唐河间,我主力即紧缩于舞阳、方城地区候敌改变方向回援江汉时来决定行动,或打南阳,或打驻马店,或尾敌南下,均属有利,如敌转向东北,则我亦向东向北机动均可”。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