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一本《赴朝日记》,95后从“流水账”里读懂磅礴历史

2025-01-30 1179 0
作者: 记者 宋浩 来源: 百度

  7月27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坐标——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革命文物特展”正式开放。

  本次展览展出馆内珍藏文物233件,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团圆》《赴朝日记》、林杉《上甘岭采访笔记》以及舒群、李蕤、黄谷柳的战地日记、家书……以此向英雄们致敬,向铭记英雄之名的作家们致敬。

  张霁雯,中国现代文学馆馆员,95后,“坐标”特展她参与了文案撰写。展览中每一段文字,由同事和她一起撰写、打磨,过了几十遍。也因为这次机会,她得以近距离接触这些馆藏文物,与70年前的那段历史产生更直接的联系。

  看着70多年前的笔迹,张霁雯仿佛看到1951年到1953年,众多作家、艺术家跨过鸭绿江的场景。他们有的是战地记者,有的是赴朝慰问团成员,有的是中国文联赴朝创作组成员,他们到战场一线去,用文艺记录战地历史。

  林杉《上甘岭采访笔记》(林杉家属提供)

  在整理这些文献、梳理这些人的经历时,张霁雯发现,有的人三年里频繁前往战场,比如魏巍;有的人既参加过慰问团、又参加过创作组,比如黄谷柳;有的人为了收集素材,在慰问团、创作组之外又另行前往,比如巴金……

  在他们留下的文字、图片中,鲜活的现场保存了下来,一种精神也保存了下来。

  《赴朝日记》读后感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电影《英雄儿女》的插曲《英雄赞歌》至今仍广为传唱。影片中,王成的那句“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电影《英雄儿女》(1964)剧照

  1964年上映的这部影片,改编自巴金的小说《团圆》。这部小说是巴金入朝采访后,经过酝酿沉淀创作出来的。巴金曾告诉女儿李小林:他到过朝鲜战场许多部队,英雄们的事迹使他感动,他集中概括了许多英雄形象,才有了《团圆》里的王成。

  巴金曾两次赴朝。1952年3月,中国文联赴朝创作组17人奔赴战场,49岁的巴金是组长;1953年8月,巴金第二次去朝鲜。前后分别在朝生活八个月、四个月,巴金在部队感受战斗生活,收集了很多素材。

  展厅里展出巴金的日记。

  张霁雯读过巴金小说,也看过电影《英雄儿女》,这次看到了巴金的《赴朝日记》。同事从库房里把《巴金日记》调出来,看到第一眼,张霁雯惊讶于日记的“小”:“它非常小,大概跟我的手掌一样大,黑色封皮一个小本子。每一页密密麻麻的,正反两面写满了小字。”笔迹是连笔,但给人一丝不苟的感觉,张霁雯能感受巴金其人,也能感受战地写作的氛围。

查看余下7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