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淮南 杨超:春节的历史渊源
春节是从中华大地上生长出来的独特中华文明标识。当我们走进历史深处,回望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春节形成和发展的脉络便如画卷般展开。
春节呈现了中国人源于自然的时空观。春节文化深刻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伦理价值。距今约1万年的上山文化彩陶上出现了明确的太阳图案,还出现了与周易八卦相似度非常高的“卦符”。其中一组“卦符”,被研究者释读为“雷地豫卦”。这或可视为是古人“观天象、授农事”和春节民俗形成的一个源头。
【彩陶片,新石器时代上山文化(距今约11000-8500年),桥头遗址出土】
泰安大汶口遗址属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年至4400年),出土了八角星纹彩陶豆。陶豆采用彩陶工艺装饰,图案有八角星纹,四射的八角对着无际的天空,中间的方形看似大地,或表达着天圆地方的寓意。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鹰八角星纹,太阳纹较为抽象,将八个角等分环绕小圆,外围呈现同心圆状大圆。
【八角星纹彩陶豆,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年至4400年),1978年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立春是太阳历的节气,而春节是基于太阴历计算的。国家博物馆馆藏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边缘刻画有东西南北和四个箭头,构成八角星。其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和鱼纹,分列4个方位,不仅呼应八角星纹的方位空间观,更表现出古人的时间观念。人面鱼纹共含12条鱼并呈逆时针方向旋转,或许喻指一年四季12个月周而复始,春节正是完整农历年时间循环的起点,是万物生长的起点,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人面头顶有鱼鳍形装饰,嘴巴两侧和双耳部位都有两条相对的小鱼分置左右,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这种将人与鱼合为一体表现四季更替的形式,体现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遵循,以及期盼生生不息的美好心愿。整个画面构成日投影周年变化过程的一个简化符号,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内涵,体现了古人源于自然的时空观。
【人面鱼纹彩陶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距今6800-6300年),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距今约4000年的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观象台,功能包括观测太阳、祭祀太阳、祭祀北辰、测定节气,还可将其视为蕴含“天地之中”理念的模型。这可能是古人认为于天地之中进行观测更为合理,所计算出的历法更为准确。由此,陶寺遗址观象台成为4000年前记录立春等节气的“日历”。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