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道教起义在东汉至两晋时期如此频繁?让我们用阶级斗争的视角去看看(上)
历史上任何一场地主与农民的斗争都是阶级斗争,东汉末期下百姓民不聊生,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在大地主们的手中形成专制统治,使得阶层固化,并且利用儒家各种愚民思想同剥削双双压迫群众。在阐述背景下,本文着重也讲了道教起义的组织发展问题,很好的展现了纪律严明的必要性,另外道教起义在过程中的局限性也在间接的告诉我们,当前要建立一个真正革命的组织,除了民主集中的纪律,同时也更需要区分地上与地下之间的区别,东汉的反动朝廷在镇压起义军之时,其统治阶级的内部早已出现权力纷争的乱象,腐朽不堪,也必须要在历史上吸取到这个教训问题,以便作为前车之鉴。
历史总是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斗争。东汉时期的大小地主,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压榨农民。于是乎道教凭着宗教的的外衣,救助百姓,发展了不少信徒,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组织力量。但是道教的领袖人物走的也不是先锋队路线,也没有严格的纪律和规章制度,最终起义还是失败了。看到道教起义正当性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们的局限性;分析他们的不足,从而更好地指导当下的革命。
道教是一个诞生在本土的宗教,由东汉的张道陵在益州(今天的四川)创立了正一道(又称五斗米道)。在中原(今天的河南一带)又有一位叫张角的,创立了太平道,也就是后面组织人民起来造反的,黄巾军的领袖。这个时期的教派就是道教的开端,属于道教的早期形式,这种现状一直持续到道教的南北朝改革–道教中的“修正主义夺权”,此后农民起义的大旗传给了佛教。
道教诞生的时代是东汉的中后期,在此之
前,地主阶级在西汉中期就已经稳固了统治地位,奴隶主阶级的复辟不再可能,而此时的地主阶级就褪去了自己作为革命阶级的革命的一面,开始保守化,所以儒家的思想又重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而这时的儒家就代表了反动的大地主阶级,而法家就成为中小地主的思想意识。随着阶级斗争的持续,在西汉的后期就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大地主,汉武帝死后,就出现了地方豪强(大地主)的壮大日益严重,土地兼并日益激烈,大量农民在大地主的各种巧取豪夺之下破产,曾经的有地农民成为无地的佃农。在西汉后期上层建筑的反映就是汉元帝废除了邑陵制,即迁地方豪强(大地主)来为皇帝守陵,从而抑制豪强的发展,这是代表了中小地主的法家思想。而后期更是出现了王莽儒家思想的首领,实际上就是大贵族、大地主,夺取西汉政权,倒行逆施,企图复辟奴隶制,农民发动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农民革命战争,最终推翻王莽。在此时期各种机会主义者,野心家抛头露面,迷惑人民,最后被刘秀这个落魄贵族窃取了革命果实,最终革命失败,建立了东汉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