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毛泽东的青年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摘要:青年劳动教育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延安时期,毛泽东在讲话、授课、信件、题词、劳动中阐述青年劳动教育思想,为着革命胜利的目的,干部学校依托多样化的方法对全体青年开展知情意行的劳动教育。毛泽东青年劳动教育思想对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有重要启示,要切实回应时代需求,协同构建多元主体,紧紧抓牢青年特征,系统培养劳动素养,着力拓展丰富实施路径。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和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必要途径。毛泽东十分重视劳动教育,早在1934年便将“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列入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延安时期诸多有志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形成了庞大的青年群体。毛泽东深刻认识到青年在革命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强调要在教劳结合中积极培育劳动青年。他在一系列讲话、授课、信件、题词和劳动中阐述了青年劳动教育思想。整体探究延安时期毛泽东青年劳动教育思想,对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具有重要启示。学术界对此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多侧重于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伦理层面的局部考察,以及在毛泽东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榜样教育思想的研究中有所论及,整体审视尚待加强。
一、延安时期毛泽东对青年劳动教育的引导
延安时期毛泽东对青年劳动教育进行了积极引导,主要通过讲话动员青年、授课教育青年、致信鼓励青年、题词激励青年、劳动引领青年,形成了关于青年劳动教育的思想。
(一)讲话动员青年
延安时期毛泽东多次讲话动员青年开展生产。毛泽东在讲话中既谈到了“生产委员会”的组织动员形式,又注重将各类青年纳入生产动员之中,还强调了生产动员的自给性和团结性。生产劳动是青年必须服从的普遍自然规律,马克思在谈到男女少年和儿童的劳动问题时就指出“为了吃饭,必须劳动,不仅要用脑劳动,而且也要用双手劳动”。1938年10月,抗战转入相持阶段后,毛泽东便认识到了长期抗战所面临的财政经济困难问题。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党政军生产动员大会,时任中央财政经济部部长李富春代表中央作了《加紧生产,坚持抗战》的动员报告,毛泽东出席了大会并进行了动员讲话。毛泽东讲到,生产运动是抗战在物力上的动员,具有解决“穿衣吃饭问题”的民生意义。从这一意义出发,毛泽东发出了生产动员的号召,动员党政军青年进行种田、种菜、喂猪、织袜做鞋、办合作社等农工商生产。抗大青年积极响应号召,毛泽东在1939年4月24日的抗大生产运动初步总结大会上称赞青年是工农商学兵的结合,可算是“天下第一”。1939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青年群众举行的五四运动20周年纪念会上就青年运动的方向作了讲话,并指出,延安青年是全国团结工农群众的模范,“他们在实行生产运动,开发了千亩万亩的荒地”,“现在全国广大地方的学校,革命理论不多,生产运动也不讲。只有我们延安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青年们根本不同”。1939年6月,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再次发出“一面工作,一面生产,一面学习”的号召。毛泽东还在 1939年9月25日的陕甘宁边区机关、学校、部队秋收动员大会,1940年12月 3 日的陕甘宁边区经济自给动员大会等会议上进行了动员讲话。在毛泽东系列讲话精神的指引下,1940年2月10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出了《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青年被广泛动员到生产劳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