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薇:延安时期毛泽东关于“第二个结合”的思考与实践
延安时期毛泽东关于“第二个结合”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毛泽东;第二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其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毛泽东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尊重、吸收和扬弃。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毛泽东站在数千年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深厚积淀的基础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并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体现了“第二个结合”的理论自觉和实践主动。梳理和探究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历史和文化“深相结合”的具体路径、方式方法、表现形式及主要特点,对于我们今天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内含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之意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在经历了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并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及抗日战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如何在中国运用和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其中含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之意。
(一)毛泽东是站在数千年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基础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他向“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提出了三项学习任务,即“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与趋势”。他说:“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这就实际上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革命具体实际、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并列提出并联系在一起。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这部分内容的具体阐述中,毛泽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概念。他指出:“我们这个大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发展法则,有它的民族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个,我们还是小学生”,因此不仅不能“割断历史”,而且还要“承继遗产”。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明确提出:“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毛泽东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不仅针对的是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的特殊性,而且也基于中国历史、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的宏阔背景。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