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建忠:林彪与李德的交集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有无数的先烈和仁人志士,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载入了共和国史册。
这其中,林彪无疑是一个举足轻重无法绕开的重量级人物。从井冈山到延安、到华北,又从东北南下海南岛,一路征战,所向披靡,使他成为了共和国十大开国元帅中位列第三的最年轻元帅,实至名归,足以说明他的战绩和在军队中的地位。解放之后,随着国内大规模战争的结束,迎来了国家的和平建设时期。不久,朝鲜战争爆发,本该率部出征抗美援朝的他,却由于“身体”等原因,不仅未能再续写一代“战神”的辉煌,一度还淡出了人们的视线。1959年在接替了彭德怀为国防部长后,与其他老帅们一起参与协助毛主席指挥了1962年10月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1969年3月中苏边界自卫反击战,两场战争都以我们胜利而告终。1969年4月在党的九大上成为了副主席和接班人,随着地位的上升,个人欲望也在迅速膨胀,当急于抢班夺权的阴谋败露之后,便连夜仓皇外逃,于1971年9月13日折戟沉沙蒙古温都尔汗,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纵观林彪的一生,功过是非是清楚的。尽管时光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中央也对此早有结论,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乃至今日,时不时还会看到有一些自称是当事人或见证者的人以所谓披露事实真相、内幕为由来推文演绎,重新评说此事,不仅说的有板有眼,有理有据,而且还得出了与中央定论南辕北辙且惊世骇俗的结论,其要达到的目的想必是昭然若揭路人皆知。然而,不论是谁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都必须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对于任何一个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评判,都必须要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不能脱离人物所处的那个时代,不能完全肯定或全盘否定,也不能以个人好恶带着感情节奏不负责任地遂意给量化打分,只有尊重事实,秉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态度,才能得出一个符合实际且客观公正的结论。
林彪是个对中国有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本文意在穿越时空,沿着林彪早期活动的大致轨迹进行探寻,力图去发现和找出他在已成为了党和国家的二号人物后,为何还要走上叛逃之路,其性格和思想发生如此巨变的深层次原因的源头。年轻时的林彪的确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做事善动脑子并坚定执着。南昌起义失败后他就随朱德上了井冈山,并开始了追随毛泽东,由于有悲观失望情绪,曾受到过毛泽东的批评。后来,当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相继到了瑞金苏区之后便又开始了追随李德,但由于李德的瞎指挥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迫使中央红军不得不进行长征,当党中央在遵义会议上纠正了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后,尽管林彪此时心中已与李德有难以割舍的情结,但无可奈何的他还是放弃了李德又开始了追随毛泽东。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性格决定命运,看一个人的过去,就可以知道他的现在,看他的现在,就可以知道他的将来。纵观林彪早期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尽管他政治上精明执着,但心里和性格上有缺陷,不乏是一个极具偏执型性格的人。当政治上的目的没有达到时,由心中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怨气就会通过性格上的缺陷暴露发泄出来,过于执着就变成了过于固执,甚至是天马行空独往独来,有错不改,死磕到底,这可能成为了导致他最后叛逃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