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建忠:抗战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西北国际交通线
抗战伊始,由于中国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区被日军占领,苏联远东地区与中国的陆路、海陆通道均被切断,而与苏联接壤的新疆,此时独特地域位置的作用便凸显了出来,使得它成为了中国在抗战初期接收从苏联至内地国际援华物资的主要通道。自1937年至1941年,中国战场上80%的国际援助物资来自苏联,这些物资的90%都是经新疆通过西北国际大通道而运至内地的。
(一)陆路交通线
抗战全面爆发之后,为了能够坚持长期抗战,中国国民政府决定把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由东部向西部迁移,同时也决定将西北、西南开辟为抗日的战略大后方。在斯大林看来,由于中国战场能够吸引并牵制住更多的日军,减轻日本驻东北关东军对苏联远东地区的军事威胁,于是,苏联政府率先作出了支持中国抗战的表态,并表示愿尽快与中国缔结双方相互援(协)助和约。但为了不过于刺激日本,就在“七·七事变”爆发后一个多月的1937年8月21日,中、苏两国就签订了一个与第三国无关的“互不侵犯条约”,不久,又签订了贷款协定和贸易协定。这些条约、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苏联支持中国并与中国合作共同抗日的开始。
上溯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本应从那时就应开始抗战的中国,由于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不去积极地进行抗日,却把有限的人力和财力都用于“剿共”,不但耗罄了国力,更助长了日本军阀灭亡中国的步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两党开始了第二次合作,直至1937年日本挑起了卢沟桥事件,全面发动了侵华战争,蒋介石庐山讲话之后中国才开始了全民抗战。显然,时下在国力和武器都落后于日本的情况下,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争取得到世界人民的支持和更多的国际援助,成为了中国政府能否维系支撑抗战并取胜的关键。
为了履行中苏两国签订的条约和协定,落实条款之相关内容,尽快地将苏联援华物资运抵中国,双方首先着手解决制约影响条款执行中最大障碍的交通问题。
从联结中苏两国已通车公路的总体情况来看,苏方境内的基础及配套设施远比中方要好,而新疆境内的公路状况则较差,虽可勉强能够通车,但根本无法满足和保证重型车辆及密集车队通行的要求。因此,尽快整修重建这条连接中苏间的陆路国际大通道就已显得非常重要。在苏联政府的帮助下,中国政府随即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始了对新疆的各项基础设施,尤其是对关乎抗战物资运输的公路、机场等的建设。
有了人力和物力的保证,还需要有会理财懂管理的人才。
1938年初,党中央决定让积劳成疾的毛泽民去苏联治病,在路径新疆时,恰遇中苏交界处发生鼠疫,交通被阻断,他只好暂留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新疆军阀盛世才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在迫于全国人民抗战,及有中苏两国条约、协定压力的情况下,也暂时表现出了积极进步的一面,他不但表示愿意与中共进行合作,还要求中共能够从延安派干部去新疆工作,并特别指名要一位经济能手帮他料理财经。中央鉴于毛泽民已抵新疆,且有在江西苏区任闽粤赣军区经理部部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国家银行行长,及到陕北后任临时中央政府国民经济人民委员等职的经历,不仅符合盛世才的要求,也可从事统一战线工作,遂决定将其推荐并留在新疆工作。于是,毛泽民便以周彬的化名相继担任了新疆财政厅副厅长、代理厅长,之后又担任了民政厅长,随之便开始了对西北国际交通线和新疆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