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的历史与历史的节奏——《共产党宣言》对资产阶级的历史分析及其蕴含的方法论

2023-03-17 2407 0
作者: 刘同舫 来源: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公众号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一划时代的文本被称为“袖珍版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学界对《宣言》的版本考证、文本结构、思想主题以及当代价值等进行了极为丰富的研究。而马克思、恩格斯如何认识历史,以及如何将对历史的认识与社会发展规律密切关联起来,是在研究《宣言》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其中有一个文本细节需要予以重视:《宣言》作为共产主义同盟的纲领为何以对资产阶级的历史分析为首要章节展开?作为“政治宣言”的《宣言》又为何在正文中以历史口吻开篇?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宣言》的写作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透彻认识之上,他们在“双元革命”时代对人类历史前途命运的深刻反思,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识,具有强烈的历史感。笔者试图以节奏的历史与历史的节奏为分析视角,将节奏与历史加以关联,探究《宣言》中蕴藏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考察其对阶级斗争历史的叙述背后深层的“社会结构”规定以及资产阶级发展所引发的历史速率的变化,阐明社会发展中历史规律的呈现方式,揭示马克思、恩格斯历史阐释中蕴含的唯物史观方法论。

  一、节奏的历史:以“社会结构”为基础的历史及其速率变化

  “节奏”原指音乐中长短不一的音符组合,后比喻人们工作有规律、有步骤地展开。亨利·列斐伏尔在《节奏分析:空间、时间和日常生活》中首次将“节奏”作为一个哲学命题,阐明节奏中蕴含重复和规律性存在的哲学意涵;费尔南·布罗代尔将节奏运用于对历史的分析之中,他认为社会史是在人与所处环境关系历史之上的“节奏平缓的历史”。笔者认为,历史与节奏之间确实具有内在关联。“节奏的历史”是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统一体,力图在对历史的不断追问与求解中,打开对未来的想象并在未来视野中回溯历史发展的位置与纵深,从而解密人类社会历史的真谛。《宣言》中关于资产阶级的历史分析,潜藏着深刻的节奏的历史的深刻意蕴。《宣言》为我们呈现出“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的景象,其立足“社会结构”,以资产阶级生产力巨大发展所引发的历史速率为具体表征,展现出了节奏的历史的原初状态。

  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对资产阶级的历史分析所展开的宏大历史叙事超越了思辨历史哲学和分析历史哲学的认知方式,达到一种节奏的历史的高度。节奏的历史不同于那些基于理性或现实需求对历史的解释理路,它既作为历史本体直接指向历史进程本身,又在历史认识的维度表征历史的具体存在状态。在对历史的哲学反思上,维柯首次将人的创造性活动赋予世界本体的哲学意指,力图建立“一种理想的永恒的历史”,试图促使人类历史获得哲学的抽象性检验,并使得哲学得到人类历史的现实证成,由此开创了历史哲学的理论形态。在维柯之后,由于历史认知方式的不同,历史哲学大体分为两个流派:一派以康德和黑格尔等为代表,形成了聚焦历史本体的思辨历史哲学;另一派以克罗齐、柯林伍德等为代表,形成了探究历史认识的分析历史哲学。在思辨历史哲学视域中,康德认为应该把人类历史归于自然界隐蔽计划的实施,黑格尔认为历史无非体现了“世界历史”的“理性的狡计”,同样将人类历史的发展表征为某种超验本体的“意志”。在分析历史哲学视野下,克罗齐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为一切民族和所有时代的历史均产生于新需要的推动,历史的本质在于以“现在进行时”看“过去时”,一切历史判断背后的实际需求赋予历史当代史的性质;柯林伍德则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是研究过去的事实以发现人们行为所内蕴的思想动因,历史过程本身就是思想的过程。通过《宣言》,我们既可以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本体的肯认——历史本身是节奏的自我发展,又能洞察其对历史的独特认识,即一切历史都是节奏史。由此,社会历史的发展以节奏的历史的形式呈现出来。

查看余下8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