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看待革命与改良
20世纪末东欧剧变后,国际上掀起一股反对革命的浪潮,这一浪潮也波及中国。一些人全盘否定近代中国的革命,不加分析地推崇一切体制内的改良。革命和改良是人类社会变革的两种方式,对近代中国改良的盲目肯定,实际是反对革命的同义语;无原则地歌颂改良,是反历史主义的做法。因此,必须正确评价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革命和改良,具体地看待二者的作用,而不能抽象地谈论革命和改良的优劣。
改良不能挽救近代中国的危局
改良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缓时期的变革方式,一般是在统治阶级保持其统治的条件下,对社会的部分或环节进行的局部的、点滴的主动改革,使社会发生渐进的量的变化。改良的主体一般是统治阶级中思想比较开明的群体,他们对本阶级的根本利益有较深刻的理解,对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有较清醒的认识,对现有社会矛盾有准确的判断,一般采取自上而下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方式进行渐进和平的变革,以维护和巩固现有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现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改良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1898年戊戌变法就是代表。作为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进行广泛宣传,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作为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试图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提倡兴办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作为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抨击,从而把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壁垒打开一个缺口,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强大的保守势力镇压下,这场运动遭到强烈反对与抵制,仅持续103天便宣告失败。之后的清末新政,也是清政府为抵制国内革命形势、维护统治而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如编练新军、改革官制、鼓励兴办实业、兴办教育等,无非是向帝国主义列强表明,清政府并不是一个守旧的政权,但这既不能化解清朝的统治危机,也不能扭转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颓势。这说明,在近代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良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当一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还起促进作用时,想要人为“制造”革命,是决然不会成功的。同样,当一种生产关系已经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已经不能维护和促进由生产力发展引起的经济利益格局变化时,革命就成为必然,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