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安:破除“35岁门槛”需要社会合力

2023-03-20
作者: 李长安 来源: 环球时报

  自今年全国两会以来,“35岁门槛”一直是舆论高度关注和讨论的话题。近来,拉萨一咖啡店给35岁女性免费提供就业培训、知名企业家喊话为35岁以上的人“正名”等行为受到了网友们的点赞和欢迎,再加上不少省份开始在公务员考试中打破“35岁门槛”、将部分岗位年龄调整为40周岁以下,消除职场年龄歧视的努力正在点滴汇聚。不过,对于“35岁门槛”这一存在多时的现象,其解决还需要多管齐下,从整体上营造一个对中高龄劳动者友好的社会氛围。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35岁门槛”问题,是因为我国劳动力市场长期处于供大于求和人口红利较为充足状态。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劳动力总量有所下降,但青年劳动力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稳中有升。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推算,我国目前16-35岁年龄段的青年劳动力有3.6亿多人,约占全部劳动年龄人口的42%,可见我国青年劳动力的总数依然众多。再加上创历史新高的上千万大学毕业生是新增就业的主体,劳动力市场处于 “供给充足”背景下,用工单位在招录人员的时候容易出现“挑肥拣瘦”的行为,故意对年龄设限则是最为简便的方法之一。有的企业甚至把求职者的年龄要求提前到30岁以下。此外,一些企业片面地认为35岁意味着劳动者工作热情和精力下降,但其工资成本又相对较高,因而不符合效益最大化的要求。不仅如此,一些用人单位还打着“人员优化”的名义,有意无意地将裁撤人员集中在35岁左右的群体,这也是导致“35岁门槛”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应该说,用人单位在劳动力市场的这种行为,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年龄歧视。事实证明,年龄歧视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很多的。首先,这是对劳动者本身的不公平,导致他们求职困难,加剧职业发展的不稳定性,造成职业焦虑。全国总工会2022年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35岁至39岁年龄组职工中,有54.1%担心失业,70.7%担心技能过时,94.8%感觉有压力,均是各年龄组中比例最高的。“35岁门槛”所形成的年龄歧视会造成就业市场恶性内卷,劳动者只能趁年轻赚快钱,没有时间精力提高职业技能,导致人力浪费与人才断层。

  其次,年龄歧视还会对企业自身造成不小的损失,企业同样也要承担由于年龄歧视带来的成本。一般来说,35岁左右的劳动力已具备一定工作经验,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思维素质都处于成熟且依然活跃阶段,创新能力不仅不会减弱,还会由于经验和技术积累而有所提升。如果只因为年龄歧视裁减35岁左右员工去招聘更为年轻的劳动力,企业可能会短期减少劳动力费用的支出,但却需要花费更大的培训成本,影响企业的效率且不利于企业人力资本的积累,对于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都非常不利。

  要治理劳动力市场中出现的年龄歧视问题,就必须多管齐下,建设中高龄劳动者友好的社会氛围。首先,尽快完善我国的劳动法律法规,消除包括年龄歧视在内的各种就业歧视现象。目前我国劳动法律法规体系虽已基本形成,但仍存在不够细化、可操作性较差等问题,因此,要进一步明确年龄歧视判定标准的相关规定,强化监管处罚的可操作性,增加违法违规的成本。其次,用人单位要转变用人观念,放弃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短期行为,重视企业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性,这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最后,作为劳动者来说,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通过合法途径,自觉维护自身合理合法的权益。只有形成社会合力,才能尽快破除“35岁门槛”,形成就业公平的用人环境和氛围。(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