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燕 | 革命主体的“内在矛盾”及其“克服”:《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创作与丁玲的精神成长
原编者按
保马今日推送王碧燕同志的文章《革命主体的“内在矛盾”及其“克服”——<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创作与丁玲的精神成长》。本文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写作看成是丁玲克服其主体“内在矛盾”的一次实践。这一“内在矛盾”来源于丁玲切身的土改实践经验。“顾涌”是丁玲在怀来县东八里村参加土改时遇到的。由于“顾涌”的出现,丁玲遭遇了土改工作与个人情感判断之间的龃龉。对于党员丁玲来说,革命实践是主体构成应有之义,但这一龃龉的产生使她难以将革命实践经验合理地转化为主体构成的资源,也对准确把握党的意志产生了困惑,“内在矛盾”由此产生。丁玲试图通过写作来克服这个难题。在小说中,“顾涌”难题既呈现为土改工作组的工作难题,也是丁玲得以审视土改的一个视角。随着对官方土改政策不稳定的察觉以及土改运动本身有限性的发现,丁玲意识到,“顾涌”是土改运动另一个未竟之业。在对“新中国”的展望中,丁玲看到了“顾涌”这类人在将来发展商品经济的可能,但是,现阶段的革命如何来安放他们的位置是土改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正是通过对未完成革命的思考与“顾涌”难题的处理,丁玲逐渐超出普通党员“螺丝钉”的自觉而具有了能动的反思意识,这也是她生命中一次重要的精神成长。
本文原刊于《军事文化研究》2022年第3期,感谢王碧燕同志对保马的大力支持!
革命主体的“内在矛盾”及其“克服”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创作与丁玲的精神成长
文 |王碧燕
1948年,丁玲在回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的创作缘起时这样说道:“一九四六年七月,我参加了怀来土改工作团,后来我又转到涿鹿县,九月底就仓促地回到了阜平。这一段工作没有机会很好总结。但住在阜平,我没有别的工作,同时又有些人物萦回脑际,于是就计划动笔写这本小说。”[2]在这里,丁玲袒露了她当时的创作意图,一是想为之前参加的土改工作做一个总结,一是想把在土改中遇到的萦回于脑际的人物写出来。这两个看似简单的理由映射出丁玲在写《桑干河上》时的某种身份自觉,她不仅是一个作家,还是一名党的工作者。对之前参与的土改工作进行总结正是丁玲身为党的工作者的职责所在。这种对“公家人”身份和职责的自觉于丁玲而言是一个漫长习得的过程,它与丁玲主体状态的变化紧密相关。经过整风学习和“下乡”运动后,丁玲的主体状态处在一种“见到深广后的平静”中,但这种状态在丁玲参加土改后被打破了,原本“平静”的主体在遭遇具体的革命实践后产生了“内在矛盾”,《桑干河上》正是丁玲以写作实践来克服这一“内在矛盾”的尝试。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