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只是按下了暂停键,但还会回来的——读《人境》有感
《人境》的男主角是马垃,女主角是慕容秋,它就是以神皇洲和慕容秋身边的知识界、学术界为主要场所,来书写改开以来的这种人和社会的沧桑巨变的一个大的命题。慕容秋和马垃身上,其实承载的是文革知青一代上山下乡以来的那种城乡生活的变化。我觉得《人境》也算是对柳青的《创业史》的一种社会主义文学的批判性继承和一种带有自己的思考。它在新的环境中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一种是马垃在改开的新时期搞的乡村合作化的那种坚持,还有就是慕容秋在学术界对社会主义的重新思考和认识。
慕容秋一边是高校这种环境,另一边又是置身于学术社会中。她可以说是从学生到教师,然后又在高校和知识学术界当中。在社会学界讨论各种问题的时候,她整个人有点属于精神分裂的感觉,因为她一边能感受得到知识背后的立场和情感的重要性,作为一个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知青,她身上是带有一点人民性的,所以说她就要面临着这种精神选择:我到底是站在权贵一边,还是站在底层群众一边的立场上?看似这是一个个人道德的问题,但是实际上是一个现实的阶级问题。因为资本也好,权贵也罢,他们到最后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甚至会深入到一个人的思想,自我精神。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站在底层的群众一边,她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一种坚持的战斗。我看评价有一句话:“不仅需要掀桌子的勇气,还需要掀桌子的底气,掀桌子的能力”。所以说在慕容秋身上,其实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也基本上做到了——最后在复杂的矛盾选择当中,她和马垃站在一起。在这一系列过程,她肯定是经历了批判和自我批判,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一点希望。我觉得结局写得很好,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局,看到了开阔的未来。包括像马家兄弟感觉好像走上了不一样的路,置身了不一样的时代。但是马垃的哥哥马坷,他作为一个精神性的灵魂人物,不仅影响了他的弟弟马垃,也影响了所有的人对世界的看法,包括辜朝阳,鹿鹿,甚至邝西北这些人在内,他们身边也有马坷一样的人物,对他们进行或好或坏的影响。对马垃来说,他身边的马坷能够让他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当中回到原点,重新用马坷的眼光去思考问题,去观察这个时代。
《人境》我觉得跟《黑与白》有点属于姊妹篇的关系,但是又是独立的,有一些精神上的联动,也有一些梦幻一样的联动。在马垃的身上,能看到刘继明老师的思想历程。和大部分出生在60年代的人一样——我妈妈也是60后——年轻时候是残存的那种社会主义的影响,青年时代就像《黑与白》里面的王晟一样,会信奉一点新自由主义,思想也会可能看起来西化一点,但是在经历过自我挫折,在时代的浪潮当中沉浮之后,经过痛苦的思索,可能又会达到否定之否定,重新找回年少时候对社会主义的情感,并且能够做到去实现。书里的马垃是在乡村中实践的,《黑与白》里面的王晟是在司法的斗争中实践的,现实中,更多普通的人是做好自己的工作,养育自己的子女,通过一些很普通的方式(实践的)。看似普通,但是我觉得是平而不凡的这种实践来探索自己对于人生道路和价值的寻找,其实也凝聚了自己对未来命运,从个人到党、国家的一些看法。所以在马垃的身上可以看到柳青《创业史》笔下的梁生宝,还有浩然的《艳阳天》里面萧长春的影子,这也算是刘继明老师对他们的一种致敬,或者说是对主席时代的一种致敬。但是又有一点不同,同样是走合作化道路,梁生宝是在主席时代那种有利的大环境当中顺势而为的,可以说是那一代人时代的缩影,乐观向上的很积极进取的精神。但是马垃就不一样,他是属于一种和时代角逐,跟时代较量的那种精神,他属于逆流而上,因为他的时代面临着跟梁生宝的时代不一样的环境,就是三农问题,农村的劳动力流失,以及还有像温铁军鼓吹的资本下乡,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也开始走向低谷,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他还是选择将自己思想,这种新的合作化,在农村里通过实践起来。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