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王阳明》读书笔记10篇
文章小事,何足以成名(《我是王阳明》笔记一)
受瑞安兄影响,今天开始读《我是王阳明》,与其说是想走近王阳明倒不如说是想走近宗承灏。
余本一介书虫,对王阳明自然不会陌生,他创始的“心学”,其精神内涵包括“心外无物,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对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传至日本,形成了日本的阳明学。
瑞安兄说:“宗承灏是在用诗歌的语言写小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我的习惯。这一次就读一章写一篇笔记,记下自己的当时的感想。
以第一人称写王阳明确实很大胆,没有与王阳明深入的神交是断然不敢的。
王阳明说,人人皆为圣人。
宗承灏说,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它神圣的意义。
我深以为然。
比如宗承灏写《我是王阳明》,淮南行者乐此不疲地做慈善多少年如一日,都有它的神圣意义。
颂明呢,自小就立下“此生的想明白一些事情”的志向。确实有小学老师说我将来必定会成为文学家的。
人啊,总是夸夸其谈,其实心并不在话里。说也仅止于说,话也仅于话,终究跟说的人是没关系的,而听的人却上了心。
我也曾有些飘飘然,也说过类似“文章小事,何足以出名?”的话。
所以我想,无论圣人凡人,其内心中总有一些相同之处。
也许,这就是我们去读圣贤的道理。
另外又想到了一个问题。
王氏宗谱,从先祖王纲-王世杰-王伦-王华一直到王阳明,有一条深远的文脉存在。王阳明将其发扬光大便成为了中华文明之河的一朵浪花。
每个家庭都有一条独特的文脉代代赓续,每个人都有赓续家族文脉的责任,中华民族文明之河才会浩浩荡荡,奔流不息。
我也是。
2023年3月25日星期六
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读王阳明笔记二)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附着太多的真实与虚构。谁又敢说,真实就就真的真实,虚构就真的虚构。”
这句话特别能够引起我的共鸣。
比如颂明,100个人的眼中就会有100个颂明,其实真正知道颂明的真不多。因为颂明的很多行为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但凡好事快落到头上时,颂明必定暴雷把好事打个稀巴烂而陷入窘境。
我说是自找的谁信啊。别人只有在骂我时才会说这句话:“他都是自找的!”
王阳明在15岁那年在梦中做了一首诗:
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
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
这首诗写的是他对伏波将军马援的仰慕。马援是中国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将领。成语“老当益壮”“马革裹尸”就出自马援。马援六十二岁的高龄还主动请缨出战,实现了他最初的志愿。
诗中的“六字题文“是指马援平定交趾征侧、征贰叛乱后,在边界树立两个铜柱,上面刻有铭文“铜柱折(一作毁),交趾灭”六个大字。
交趾就是南越国。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今越南北部地方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实施直接的行政管理;交趾郡治交趾县即位于今越南河内。后来汉武帝在全国设立十三刺史部时,将包括交趾在内的7个郡分为交趾刺史部,后世称为"交州"。
梦中写此诗时的王阳明已经埋下了做圣人,为国靖难的种子。在这一年,王阳明还单独跑到居庸关考察了一个月,从关外回来后,王阳明性情大变,一改之前的斯文,性格里多了一些侠客的刚猛和威严。
奇怪的是,40年之后,诗中的境界竟成了现实。
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总督姚镆不能平定,上书朝廷;嘉靖帝让姚镆提前退休,并下诏书让王阳明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节制两湖、两广的兵马,前去平定叛乱。
当年十二月,王阳明到达思恩,结果卢苏、王受早就听闻了王阳明熟读兵法,在江西曾用奇计平定盗贼和宁王叛乱,十分害怕,就投降了王阳明。王阳明没有用一兵一卒,就解决了叛乱。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是要引出颂明大概在15岁时,因大串联游遍大江南北,也写过一首梦中诗:
梦谒王云绿江南,诗书万卷记心间。
不贪富贵名加身,天地立心做圣贤。
人啊,总是为着一个念想而活着。
2023年3月26日星期日
活着,活法(读王阳明笔记三)
颂明
看了《我的草木至理》,首先觉得是了无新意、老生常谈,读完之后却又有再看一遍的冲动。
说来说去,无非是活着与活法的纠结。
王阳明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在王阳明这里,良知就是在人的天然之性,最初的、本来的、应有的状态。
活着是良知的基础。
活法则是良知的选择及延伸。
活着,是原我生命存在的标志。
活法,是赋予生命意义的过程。
书中,高人“蔡蓬头”告诉王阳明:人生天地之间,人与天地其实的一体的。人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遵循自然,人的本性就不会受到破坏。如果不得自然,不得自由,就会增添无穷的烦恼。
人们总是追求“成仙”。何谓“仙人”,仙人不过是有着一颗自如、自由、自在的凡人。从这一点来说,其实儿童是最接近仙人的。可以简单地说:童真即为仙。
这是有依据的。
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五:“童真,是沙弥别名。”童真还是菩萨的别称,音译为“究摩罗浮多”。
凡童子之性,天真烂漫,故云真,若准汉语则当云真童,今准梵语故曰童真。
由于菩萨是佛位的继承人,因此也称之为“法王子”,这个语词的音译为“究摩罗浮多”,意译又称为“童真”。楞严经五曰:“今于如来得童真名,预菩萨会。”
所谓“修炼成佛”,就是人摒弃杂念、拒绝世俗污染而保持童真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佛有菩萨和罗汉之分。人们有只拜菩萨不拜罗汉之俗,因为罗汉只顾自己求得清净,而菩萨普度众生。
罗汉、菩萨都是仙人。仙人不过是有着一颗自如、自由、自在之心的凡人。
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便是个人修行,保持童真的“魔障”。
此章最能打动我的一句话便是:
这混沌的世道!保有一颗赤子之心有何不可?怕的是,有人将成年人的欲望与儿童的心智混作一块,这个世界将会呈现出一副荒诞乱象。
我写这篇笔记的用意是什么呢?
我就是在想,为什么我们的教育非要那么早地剥夺孩子的童真而把他们强行拖入追名逐利的竞争中去不可?这是得不偿失的!
在基础教育中采用通过制,让儿童保持自然而率性地成长。到了10来岁以后再进行一些技能和专业的训练,这才是比较合乎规律的教育,过早地剥夺童年,同时也就剥夺了他们的创造力,扰乱了他们的心智。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认识到这一点呢?
2023年3月27日星期一
穷,变,通,通则久(读《我是王阳明》笔记四)
第四章主要是写“龙场悟道”。
我却想到了《易经》。
何为易?
有太多的解释。
我读《易》也是逐章做过笔记的。
迄今为止,我逐章做笔记书只有两部,一是《易》,再一就是这本《我是王阳明》。
之所以这本要逐章做笔记,首先因为瑞安兄赞作者是用诗的语言写小说。之前我批判过某大师所谓的“诗小说”粗陋不堪。自然会对这部用诗的语言写出的小说究竟如何而感兴趣。再一就是因为作者是家乡人,而且是相当具有亲和力的家乡人。瑞安兄和他初次见面就得赠书,丝毫没有“大家”的架子。
而我这个人表面谦卑骨子里却是孤傲的,要我轻易地夸赞某本书是很难的,除非经过审视之后确实有让我敬佩之处。
因此我决定对《我是王阳明》逐章进行批判而后再论优劣。
我虽然患有白内障,可在读书上也有“过人之处”,我可以一目十行地看书或者说是“照相似读书”。一页书,看一眼就能够知其全部内容。这里没有自诩之意也不值得自诩。只是客观地解释一下为什么我每天可读一章内容且写一篇读书笔记用不了多少时间,我每天另外还要做很多事情呢,都说出来别人完全不会相信。像我这样的效率别说70多岁老头,就是一个大小伙子也未必跟得上。
扯远了。
何为易?
颂明一言以蔽之“易,变也。”
《周易》古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卦,下篇三十四卦,共六十四卦,每一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而在颂明看来,其精髓不过一个字“变”。
《周易·系辞》: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这里的“穷”不是与“富”相对的穷,而是“尽”、“极端”的同义词。事物发展到了一个极端的程度就会发生变化,所谓“否极泰来”。
龙场是王阳明的人生厄运走到了极致的地方,故而顿悟。某夜,王阳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格物致知的道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他从睡梦中跳起来,大喊:“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这时候,王阳明完成了从凡人到圣人的羽化。
其实颂明也经历过这个羽化的过程,因此我敢说,我与王阳明的心是相通的。
颂经悟道七十载,
明澈幽泉浸入怀。
亦忝深恩无以报,
佛光普照我凡胎。
2023年3月28日星期二
历尽磨难方得知,打碎生活嚼烂时(《我是王阳明》笔记五)
《我是王阳明》第五章《我的素心难问》主要是写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的讲学经历。作为小说,情节上显得平淡,内容有些玄妙。估计一般读者很难有阅读兴趣。
王阳明晚年提出的“致良知”思想,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思想。然而,作为一般的读者,很难理解“阳明心学”的真谛。
颂明幼读王阳明时亦百思不得其解,如痴如迷,某夜曾做一梦,在一青藤攀绕的山洞,我见到了先生,向他求教“致良知”。先生微眯眼睛,说了一段偈语:
历尽磨难方得知,打碎生活嚼烂时。
立德立功且立言,光明磊落如白日。
我正要再问时,天空一个炸雷把我惊醒,屋外滂沱大雨,我如醍醐灌顶。
从此以后我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精神状态,似乎总是找着“霉”倒。陷入了别人看来非常“可怜”的困境时,我自己却仿佛置身其外在看别人,从来不悲观不消极反而表现出一种亢奋。
现在想起来这个梦不过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自然心理现象而已。爱独思的人往往爱做梦。唯有在梦中,人才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与先贤直接对话交流。
之所以很多苦思冥想得不到答案的难题往往会在梦中顿悟,是因为睡眠时人的大脑才会不受干扰地集中思考一个问题而容易找到突破口。
我对西方的心理学也很感兴趣。一段时间在努力地思考着心学与心理学的异同。后来终于琢磨明白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动因及发展规律的科学。
王阳明心学则是在通过修养完善自我,保持内心纯洁性的基础上,调整个人与他人以及与环境关系达到最佳状态的人生智慧(哲学)以及寻求解决问题有效途径的行动。
心学不是一种科学的理论而更强调行动(事上磨)。离开了行动的实践心学便不复存在了。
心学在协调人与人关系以及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上强调“以心易心”。这就是心学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用现代的语言说就是“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用“我”的良知唤醒对方的良知从而使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尽管这不保证绝对成功,却是相当有效的。用佛语来说,即所谓“度人心”。
伟人说“王阳明接近禅宗,陆象山不太纯。”愚以为可能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修身立德、尚武卫国、立言明教就是王阳明一生所追求的“圣人”的目标,他做到了。
王阳明故居有一副楹联: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
这就是对王阳明一生最好的写照。
就此我也曾在梦中请教过王阳明先生:如何才能实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呢?
依然在那个山洞里,先生回答说:
久旱的禾苗视你为好雨,沉疴压身者视你为良医,寒冷侵肌者视你为棉衣,饥肠辘辘者视你为你甘饴。既知且行。
可见王阳明所倡导的“致良知”并不是一个空洞的道理,而是内以做好人格修养,外以建立经世济民之功业的实践取向。具体地说,就是人这一辈子要做真学问而不要沽名钓誉,要助人为乐而不要自私自利,要引导别人明白道理而不要用歪理邪说诲淫诲盗蛊惑人心。
若能如此,人皆可为佛,皆可成为圣贤之人了;社会便实现了和谐团结的局面。
2023年3月28日星期二
危崖深谷君风尚,清风明月是知音(《我是王阳明》笔记六)
我是带着挑刺的眼光来读《我是王阳明》的。我自以为对王阳明研究颇深。
在写上一章笔记时,我还向瑞安兄嘲笑宗承灏没有把“致良知”的道理讲明白。我说“何谓心学,何谓致良知,他没说清楚,也说不清楚。我能。”
我的态度轻狂而自负。还好为人师地夸夸其谈说出了一番“理论”来,实在是自感汗颜。
看到第六章,我的眼前一亮,觉得这是本书最精彩的一章。宗承灏通过南赣平匪患的过程描写,袒露了王阳明统一“致良知”和“破山贼”的艰难心路历程。
当我读完282,283两面时,不禁心潮澎湃,热泪盈眶了。我都不知道情绪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波动。
宗承灏以充满温度的文字,诗一般语言写出了最富有人性的篇章——有对山匪的同情,对传统读书观念的失望以及王阳明自责之中百折不挠地“致良知”的作为。
我被感动了,也对作者宗承灏充满着敬意。
“这些泛物质化思维的价值观一旦无法找到实现的途径,就有可能会导致社会生态的迷失。‘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传统价值观就像是一道无解的符咒,让每个需要抚慰的灵魂都无法获得足够的安宁。”
“而这种价值观的形成就像是一个失魂落魄之人突然找到了还魂所。于是,我们看到商人逐利走向官场腐败,士人逐名走向浮华虚荣,而那些在生活艰难前行的农民忍无可忍又无计可施,他们能豁出去的只有自己,索性选择铤而走险,用暴力手段获取暴力价值观的暂时满足。”
看了这两段文章后我思潮汹涌,想了很多问题。这个问题也就是我此生一直苦苦思索的:
人只要“一切向钱看”,社会一切丑恶现象就都会心安理得地甚嚣尘上了。
一切有良知的文化人都应当奋起立言去抵制它而不是变着法鼓吹它。
王阳明在“土匪窝”传经布道尚且听众如云;而当下,我们象牙塔里那些“知识精英”们却在盛气凌人地诲淫诲盗居然霸道地不准质疑只准盲从。
先贤们如何能够想象到,在21世纪中国头上顶着作家、诗人光环的某些文化人会以追求文字的粗俗、内容的龌龊、心灵的肮脏为时尚呢。
这些文化人或许不知道,他们如此所造成的后果将会给人心造成难以修复的污染,给社会造成不可承受的灾难。正所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啊!
此刻,宗承灏的《我是王阳明》把“致良知”的清流引入了文学界,引入了读者的心田,不失为功德一件。
高天云上响雷霆,振聋发聩催人醒。
危崖深谷君风尚,清风明月是知音
2023年3月29日星期三
伟大民族的良知(《我是王阳明》笔记七)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小说三性》:好小说得有“三性”:一曰可读性。二曰知识性。三曰启迪性。
《我是王阳明》完美地做到了。这部小说文笔优美,向读者传达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润物无声地引发了人们的诸多思考。
王阳明忠君吗?
忠,却也不愚忠。
比如南赣剿匪,南昌平乱,都是奉了圣旨,都是为了朱厚照的江山。
然而他并不愚忠。皇帝要他在鄱阳湖放了宁王朱宸濠以供皇帝玩一场“御驾亲征活捉反贼”滑稽戏,对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一个送顺水人情,溜须拍马向上爬的好机会,但是王阳明斗胆抗命,要亲自押着朱宸濠进京,最终阻止了朱厚照带领的这支队伍没能进入江西而是南下扬州。
他还不惜得罪皇帝宠臣许泰、张忠两个阴险歹毒的宦官,而是把朱宸濠交给了有良知的太监张永。结果平乱英雄反被许泰、张忠诬陷成了与反贼勾结的 “同谋”。
王阳明明明知道会有这样的下场却无怨无悔,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他的“致良知”。
致良知是必定要遭到小人暗算的,但王阳明所思所行皆从天下苍生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朱厚照的一己之欲出发。为了避免饱受战乱之苦的江西老百姓再次罹难,他宁愿拿自己的声誉和性命去赌,倘若牺牲了也在所不惜。
相信人们在读小说的时候一定有人会想,像朱厚照这样昏庸荒唐的皇帝值得去忠吗?王阳明为什么不支持朱宸濠造反取而代之呢?
因为王阳明知道,无论是朱厚照还是朱宸濠当皇帝,都是换汤不换药,在别人看来都是朱家内部的权力争夺。但是一旦朱宸濠造反成功,最受灾难的还是老百姓,是天下苍生。朱宸濠上台后不会比朱厚照好半分可能会更加昏庸荒唐。为朱厚照平叛可以减少老百姓的苦难。这就是“致良知”的意义。
想我中华民族悠悠5000年文明,却始终没有拜托战乱之苦。
从传说中的上古时期的阪泉之战、涿鹿之战、颛顼与共工之战、禹伐三苗之战,到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春秋之战直至鸦片战争、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老百姓饱受了战争所带来的流血牺牲、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政权的更迭不过是城头变幻大王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而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国内延绵几千年不绝的匪患、战乱,从根本上实现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一个曾经的一盘散沙、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的东亚病夫一举成为了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东方巨人。这是何等的丰功伟绩啊!这才是我们伟大民族真正的“致良知”。
2023年3月31日星期五
厚黑争斗数千载 致良知前辨黑白(《我是王明阳》 笔记八)
第八章《良知难求》的开篇说“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游戏当中,我输给了小人的良知。良知就是良知,何来小人良知,或君子良知?小人的良知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它成立的前提小人也有内在的是非标准。”
小人的是非标准是什么?作者没说,我可以在这里替他补充:小人的是非标准就是以“我”的私欲为原点衡量世间的一切。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的开头说“人若失去了道德底线,连鬼神都拿他没辙。”我深以为然。
恰好在昨天,我的一位老朋友给我发来了一篇文章《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其实是为《故国人民有所思》和《人有病,天知否》两本书做广告的。这两本书的内容是作者“在北京档案馆手抄了几十万字档案”,像一个“盗墓者”,“从档案中挖出残酷的真相”。
什么残酷的真相呢?就是所谓的“知识分子”内斗。你揭发我,我揭发你。所以他得出结论:“荒诞的时代,没有干净的人”。
“荒唐的时代”就是指新中国30年。
其实要说“知识分子“内斗,那可是有年成了。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有人们熟知的鬼谷子门下的弟子庞涓与孙子的”你死我活“的争斗,纵横家之间的争斗,各个朝代朝廷革新派与保守派的斗争以及朝廷内不同势力之间的斗争都是血淋淋的。直到民国时期知识分子之间的互撕、骂战,也都是充满了硝烟味的。为了剖析小人心理,揭示内斗招数,民国年间还专门出了一本《厚黑学》。
王阳明的一生都被卷在这种知识分子争斗的旋涡之中。但他意志坚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地“致良知”:“一个人要活得光明磊落,释然旷达,需要强大的意志力量。”如果我们都能像王阳明那样,一生坚守“毋贪利”的人生信条。便会像他那样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而使内心获得泰山般的安宁。
"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所有的内斗都源自利益的争夺。人生一世,诱惑太多。阳明先生曰:“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此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
把争斗归咎于时代是荒唐的。知识分子如能以天下为怀,以苍生为念,觉天下万物为一体,克制私欲,成君子之风,还何来内斗?
假如一个人把自己念个错别字都归咎于时代的罪恶,自己的勋章,我们能说他的内心良知尚存吗?
2023年3月31日星期五
为什么是王阳明(《我是王阳明》笔记九)
作者在《自序》中说
今天当我们走进王阳明的时候,需要打开三重疑问的大门。
第一扇门上写着:为什么是王阳明?
第二扇门上写着:王阳明为什么要创建心学?
第三扇门上写着:心学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问?
关于第三个疑问,我已经在读书笔记五中给出了明确的解答。
现在回过头来讨论第一个疑问“为什么是王阳明?”
在我写这个读书笔记的时候,我收到这样一个问题:假如王阳明没有状元父亲,自己没有科举高中成为朝廷重臣,他的心学还会有影响吗?
提问者的意思很明确——不要空谈什么“良知”,没有钱财、地位、名望,“致良知”就什么也不是。
这话有没有道理呢?
当然有!
眼前就是例子,颂明就是属于钱权名“三无”的小人物。我以七旬之病体,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每日一篇、多篇地写文章,忠心耿耿为国分忧,无论文学水平还是理论水平都在那些“以知识精英自居的整体”高出许多,每篇的阅读量不过几十个。
假如在“钱权名”中哪怕我只占一项,影响力也绝不至于此。
这是不是很悲哀啊?
确实有点悲哀,然而我却乐此不疲。所谓“各宝其宝”。我追求的是真知良知,我都得到了,因此满足,而不会悲哀。
但是,如果换个角度看,假如王阳明也如同颂明,那今天世界上还会有人知道“致良知”吗?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王阳明位高权重名声大,却并没有把这些用在攫取更多财富的争斗上,而是以天下苍生为念,视功名利禄色为幻影,坚持“用良知来改造这个世界”(见P39),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努力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他的位高权重都用得其所。因此万古流芳。
这就是“为什么是王阳明?”的答案。
我始终觉得我的内心有两个“颂明”。
我以前常常在自问,假如“我”发达了,我能够不贪不腐而像王阳明那样坚守赤子之心且百折不挠地以“致良知”去普度众生吗?
我内心的回答是否定的。
于是另一个颂明就告诫我:那你此生不发达就是最大的幸运。
想四五十年前,我的那些同学都是何等的风华正茂啊,他们在农村组织突击队、组织文艺宣传队,进工厂埋头苦干,学雷锋做好事、入党、提干、推荐进大学读书,在大学他们勤奋学习、追求进步、自发组织徒步去大别山进行社会调查。他们还曾口若悬河地用文学的阶级性理论和我辩论,把我主张的“超阶级人性文学论”批得“体无完肤”而让我心生敬意。
再看看今天,网络上一些“姜教授”、“艾教授”们却在没完没了地诋毁“30年”,控诉当年的“饿饭”、“票证”、“大集体”、“知青下乡”、“反智……把“30年”说成是“5000年来最黑暗的历史”,他们批判“阶级论”而大肆宣扬“美国没有穷人只有懒汉和堕落者”,“历史是精英创造的,民众只是一些乌合之众”,甚至鼓吹起了“精英基因优秀论”,有钱人的后代“人帅智商高”,穷人的孩子“丑懒加弱智”,顽强地搞阶级分化、阶级固化。
殊不知,他们的当年都如同我的那些同学,朝气蓬勃、积极向上,都是那个时代的获利者啊!
假如在他们有了钱财、地位和名望之后依然能够“不慕富贵,不忧贫贱,不患得失,不取舍爱憎”,不搞“阶级固化”,不去“反攻倒算”,不维护个人或小集团私利而是像王阳明那样坚守初心,心系天下苍生,那该多好啊!
不发达,致良知,仅可保持个人内心纯净;
既富贵,致良知,则良知远播使世道清明。
这就是“为什么是王阳明?”的答案。
2023年3月31日星期五
我是王阳明 (《我是王阳明》读书笔记十)
我读书从来不苟且,必定先从质疑、批判开始,除非真的感动了我,说服了我,我才会佩服;否则,打死我我也不会妄说一个好字。
在我看来,宗承灏的这部小说是迄今为止写王阳明最好的一部作品。
宗承灏以第一人称写小说《我是王阳明》。
而我宁愿把这个题目看成是双关。
写王阳明,读王阳明,并不是要“回到王阳明”,而是要传承王阳明,发扬王阳明,发展王阳明。
千圣一心,万古一道。人皆可圣贤,人皆可阳明,我亦可王阳明。
何谓王阳明?
今日之王阳明就是要像王阳明那样做真学问,站在芸芸众生的立场、人民大众的立场来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而不是把王阳明心学当成一种玄学来迷惑人的心智,当成一种新的“功利工具”来误导人们追求“身外之物”。
人间有太多奸佞小人,因此历史会有太多迷雾,社会有太多迷雾,如王阳明剿匪、平叛,却被说成是与土匪勾结,与叛匪同谋,再就说“致良知”是伪学、是欺骗,平宸濠之乱,血腥征讨,杀人无数,毫无儒者仁恕之心;平两广之乱,纵兵作恶,杀人无计,完全是恶魔转世。如此大恶之人,崇事禅学,好尚鬼异,不配为圣门斗士。
小皇帝朱厚熜甚之:“守仁放言自肆,诋毁先儒,号召门徒,声附虚和,用诈任情,坏人心术。”
世事纷繁,人心莫测,有利益纠葛就会有真相歪曲、是非颠倒、好人遭陷;然只要“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心有良知,人眼即如天眼。只要紧紧抓住利益分析,就能够穿透重重迷雾,看到事物的真相、看到事物的本质。王阳明诗曰: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跋
瑞安兄一再劝我,不要再为一些鸡零狗碎的事情分散精力了,不如安下心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完成你的承诺。我说看完《我是王阳明》之后立即归正。
现在小说看完了,每章的笔记也写完了。我再没有什么理由不“归正“了。休整2天,从周一开始做我的正事。
启良知心学,愿阳明永恒。
2023年4月1日星期六
【文/颂明,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