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夫:《道德经》被篡改700多处,居心何在?
近日,笔者刷到一个小视频《道家文化——是谁篡改了历史》,介绍了长沙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发现,出土的帛书总共有12万字之多,可分为42本古籍。后来被翻译整理成7本书,这其中就有一本是我们熟知的传世宝典《道德经》,这是目前公认的版本最早、保存最完整、最接近原貌的古本。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专家学者通过对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版《道德经》与当今最流行的通行版《道德经》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帛书版的《道德经》竟然有700多处被后人篡改,160多句发生重大变化。
笔者很是惊奇,也很想弄个明白。立马购买了一套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帛书道德经》(附诵读本),李楠编译;一套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帛书老子校注(上下)》,高明编译繁体竖排版。内容很完整,最重要的是,每一章都有篡改前后的对比,还有翻译。
笔者进行了认真研读,并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前471年),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曾担任周王室守藏室(周朝的国家图书馆)史官。后来周室衰微,老子决心隐居。过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然后骑青牛出关而去,莫知所踪。
老子《道德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485年,5000余字,祖本已失。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版甲、乙本《道德经》,甲本为篆书抄写,共5344字,抄写于公元前206年以前;乙本为隶书抄写,共5342字,抄写于公元前179年左右;当今传世的通行版《道德经》为三国时魏人王弼(227年~249年)注本。
可以肯定地说,篡改《道德经》是1775年之前的事情,与今人无关。
人们很是不解:《道德经》这样一部“圣经”级的宝典,为何被肆意篡改呢?还有,老子这样一位知识渊博、受人敬仰、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人物,居然在各种史料中见不着踪影?尤其,老子与孔子是同时代的“风云人物”,而且传孔子多次向老子问学,孔子地位至尊而老子默默无闻,为何历史如此不公、厚此薄彼?
笔者以为,如果细读了《道德经》的内容之后,也许会明白几分个中缘由。
帛书《道德经》实物片段
●一看“写了啥”?《道德经》直指社会问题的要害为统治者不容
《道德经》的内容共计81篇,有学者把它归纳为三类:一类为对“道”的诠释,共15章;二类为对个人的修身立命之言,共26章;三类为对执政者的治世规劝,共40章。可见近一半内容是直接对话统治阶级。据统计,《道德经》中“民”字出现了33次,“王”字或者指代统治者的代名词出现了15次,几乎就是一篇“为民请命”的正言直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