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敬之:为人民写诗 为时代放歌

2021-12-23 787 0
作者: 吴志菲 余果 来源: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22日 13版)

2.jpg

  贺敬之资料图片

  【走近文艺家】

  97岁的他是一位充满革命激情和生活热情的浪漫主义诗人,20岁时与丁毅合作执笔写出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白毛女》,并通过《南泥湾》《回延安》《雷锋之歌》等经典作品,实现了“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他以敏锐的目光去抓取时代的强音,而不去咏唱那些与时代大潮无关的小悲伤、小欢喜。

  近日,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在京召开。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对此,曾出席首次文代会的贺敬之老人深有感触。他深情地说:“我是吃延安的小米,喝延河水成长起来的,是延安人民培养了我。”言语中流露出对第二故乡人民的感念。至今,贺敬之家里的书架上仍挂着一块小手绢,那是一件旅游纪念品,手绢上印的是延安宝塔山。

  1940年4月,不满16岁的贺敬之与三位同学相约到延安投考鲁迅艺术学院。“我不知道当时的想法怎么那么强烈,走,到延安去,一定要到延安去!”

  奔赴延安途中,贺敬之写下了组诗《跃进》:“黑色的森林/漫天的大幕/猎人跃进在深处/猎枪像愤怒的大蛇/吐着爆炸的火舌/而我们四个/喘息着/摸索向前方……”

  到延安后,贺敬之吃到了人生中第一顿饱饭,感觉一切都是新的,“尽管生活比较艰苦,学习也比较紧张,可总觉得充实,有使不完的劲”。

  1942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发表重要讲话。座谈会后,毛泽东又到鲁艺做了一个演讲。“毛主席站在篮球场中央,身穿带补丁的旧军装,脚穿与战士一样的布鞋,面前摆放着一张小桌,开始对鲁艺师生讲话。”谈到这个话题,贺敬之的思绪仿佛又飘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我搬个小马扎坐在人群第一排,离毛主席很近。”

  听了毛主席的讲话,贺敬之对“人民的文艺”“革命的文艺”有了系统的认识,而“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让他感触最深。接着,他下农村,进部队,如饥似渴地吸吮着民间文艺的甘露,尤其对陕北一带的民间秧歌、民间小戏和民间歌舞等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大生产运动期间,贺敬之被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产热情深深感动,仅用一天时间便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南泥湾》的歌词,深深地鼓舞了抗战中的全国军民。

  当时,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关于“白毛仙姑”的传说传到了延安。鲁艺打算将其创作成剧目,鲁艺戏剧系主任张庚让当时才20岁的贺敬之负责剧本写作。“我太年轻了,当时不太敢接受这活儿,担心写不好。”

查看余下5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