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缓说 :很遗憾!迄今为止,抗美援朝的电影都忽略了一个关键
01
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狙击手》即将在大年初一上映。
对于这部电影,我是怀有相当大的期待的,因为这是首部根据抗美援朝真实狙击手群像事迹改编的影片。
在过去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中,往往突出的是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不畏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让电影的色彩显得无比悲壮。
但事实上,中国人民志愿军能够击退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靠的不仅仅是那股子英勇不屈的精神气。
自从马克沁机枪发明以来,重型武器对人体的杀伤力只能用恐怖来形容,这一点在一战中就已经被充分证明(在索姆河战斗中,装备了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的德军,仅用一天时间就打死了60000名冲锋的英军)。
到了抗美援朝时期,武器装备已进化到了更高层级。
光靠勇气和意志,志愿军怎么可能顶着对方几十倍的火力压制和联合国军打的有来有回?
中国人民志愿军能够击退对手,一个无法忽略的关键性因素,就是我们的战术水平和组织能力,要比联合国军更胜一筹。
我们是靠战术上的优势弥补了战力上的差距。
但让人遗憾的是,过去我们国家拍摄的相关电影里,都没能把这一点表现出来。
而外国拍摄的同题材电影,则是把志愿军的胜利归咎于人海战术。
这简直就是对志愿军战术水平的一种侮辱!
志愿军的战术优势到底体现在哪?
以“三三制”战术为例。
“三三制”是志愿军的一种步兵“班组突击”战术,以班为单位分成三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三人,每个小组内,每名战士分别负责进攻、掩护和支援。
三个战斗小组组成一个战斗班,三个战斗班组成一个战斗群,进攻时呈“散兵线”队形展开。
这种战术能够在战场上实现快速穿插,分层次分小队交替掩护前进,让对方找不到主攻的目标,火力优势也难以发挥;而一旦有需要时,志愿军又能快速聚拢,对分散、落单的敌军进行分割包围。
这种打法在夜战时尤其有效,也让联合国军吃尽了苦头。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第一阶段,志愿军能够顺利把战线从鸭绿江边推回到三八线,甚至一度占领了汉城(即今天的首尔),就离不开这一战术的有效实施。
志愿军的战术水平也获得美军司令官李奇微的钦佩,他评价说:
“中国军队知道自己火力不足,他们下功夫用战术来弥补。他们善于步兵的快速穿插和“V字战术”(志愿军称口袋战术),在我军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完成包围!从多个方向同时打击,弥补火力的不足。我们在温井、云山、楚山的溃败都是因为这种战术。”
在撤离汉城时,李奇微还在南朝鲜总统府的墙上留下了一句话——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向中国军队总司令致以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