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雨随心翻作浪——四十年后再看电影《红雨》

2022-01-07
作者: 李豫 来源: 红歌会网

  赤脚医生向阳花

  贫下中农人人夸

  一根银针治百病

  一颗红心暖千家

  ......

  出诊愿翻千层岭

  采药敢登万丈崖

  迎着斗争风和雨

  革命路上披彩霞

  ......

  四十年了,这中间再没有去看过这部电影,也没有去学过这首歌,但现在一唱起这首歌,我还是几乎一字不差地能够唱下来。因为这首电影插曲对我的印象特别深。那时还小,电影的主要故事情节记得,是说一个叫红雨的赤脚医生为乡亲们看病的故事。但给我的印象故事是发生在南方,只是在近日我再次在网上看了《红雨》这部电影后,却发现电影反映的是我们河南太行山区的故事,这使我更加感到亲切无比。

  我出生于1969年,自小生活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豫北的农村,看电影是特别的快感,就如同后来孩子玩电脑游戏,我们看电影可以跑几里地串庄去看。

  《红雨》电影是彩色的,原来看的是黑白的,吸引我的不光是色彩,而是我也是出生于乡村医生世家,我老爷是个老中医,父亲就是像红雨一样的赤脚医生。当时小,听人说父亲是赤脚医生,我就很纳闷,也没见父亲看病时光着脚啊。电影《红雨》讲的是上世纪60年代末在毛主席6.26指示的号召下,太行山区青山大队的贫下中农和有资产阶级思想的代表孙天福在医疗领域的斗争,以点带面的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两个阶级、两条路线间激烈斗争的现实。

  我虽然没有看到身为赤脚医生的父亲同谁的斗争,却知道父亲是村里不多的高小学生,有点文化,就像红雨一样被选到县里参加了医疗培训班,后来回村当了医生。他一方面要参加大队里的农业劳动,一方面负责群众的医疗工作,谁有个病情,不论白天黑夜,不论刮风下雨,随叫随到。有重病的乡亲,他还要陪着到乡里或县里的医院,还给病人输过血。我经常在夜里被“呯呯呯”的敲门声惊醒,门外是病人家属急促的声音,父亲二话不说,边扣衣裳扣子边跟来人就走。

  电影《红雨》里还特别提到,红雨是用中华民族传统的中草药和针灸为乡亲们治好了疾病,受到群众的欢迎。这充分说明中草药和技术确实是医药宝库中的瑰宝。小时侯,我常见父亲用中草药为乡亲治病,家里有个祖辈传下的中药柜(上面有许多铜扣),上面有好多小抽斗。家里还有碾中药的碾槽、捣中药的臼、称中药的小称。我常帮父亲晾晒中药。可是后来,中药都不用了,全是用西药了,还要考什么资格证。父亲上岁数了,考试当然不行,慢慢地跟不上现代医疗的步伐了,那个中药柜也为给奶奶看病作价给卖了。

  通过《红雨》这部电影,我再一次感受到毛主席的伟大,他虽远在首都北京,却非常了解人民的疾苦,就好像和老百姓住在一个村一样。后来,我看到一个资料,1965年,中国140万卫生技术人员,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却只有10%。这个数据让毛主席发了火。他说:“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他特地下了指示:“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村养得起的医生,让他们为农民看病。”

  可是在当时,由于西医见效快,有一种歧视中医的现象,还有就是西医西药价格高,没法在农村普及,毛主席就说:“中医对中国人民的贡献非常大,六亿人口能繁衍生息,是离不开中医的,看不起中医是错误的。……以后西医学中医,而不是中医学西医。”

  在这样的背景下,更接地气的“赤脚医生”应运而生,基本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需要。到1977年,全国的“赤脚医生”达到了150多万人,全国85%的生产大队都实行了合作医疗。

  那时的赤脚医生真是太负责任了,我清楚地记得,为了预防麻疹,让我们这些不爱吃药的学生吃糖豆,没少费事,他们拿着暖水瓶和糖豆,在我们放学的必经之路上,那真是“围追堵截”,现在想来,真是无比感谢他们。

  现在看电影《红雨》,感慨太多了,一时无以尽述。重回到电影的插曲上,演唱者竟然是大歌唱家郭兰英。而主演红雨的扮演者曹秀山,那时他十七八岁,是无数如我一样少年的偶像,可是他后来极少从影,上世纪80年代后竟然成了一名市场管理员,令人唏嘘不止。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