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编外警察”黄安才
阳春。
天阔气爽,风和日丽,百花盛开,正是古城襄阳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
位于市中心的人民公园,简直是绿的世界,花的天下:绿的树,绿的草,绿的水,生机勃勃;红的花、白的花、黄的花,五彩缤纷;游园的人,笑的脸,笑的眼,笑的声,喜气洋洋。
可是,与这种氛围不和谐的事发生了:一个操着异地口音的中年妇女,突然尖叫了一声:“钱包!我的钱包被小偷偷了!”
即刻,人们把她围了起来:
“偷去多少钱?”
“1000块,1000块呀!”那中年妇女说着,不由地嚎啕大哭起来。
这时,另一个外地人走过来,说:
“你哭什么?还不快去公安局报案!”
“算了!快去找黄安才。”一个“襄阳人”接过话茬。
“黄安才?他在哪里?”
“那不是,过了马路就到。”“襄阳人”用手指了指。
那中年妇女翘足望去,不解地说:
“马路那边,不是挂着公用汽车公司的牌子吗?”
“是呀!”
“这......”
“放心,你只要找到他,他不只是帮帮忙,而准能把钱追回来。
那中年妇女半信半疑地去了。
读者看到这里,一定会甩出一连串疑问:难道公安局的刑侦科,设在公用汽车公司?
不是。
难道黄安才是公安局下派到公用汽车公司的刑警?
也不是。
他是何许人也?
他是襄阳市公用汽车公司共产党员,转业军人,原副经理。1983 年退休后,就干起了“编外警察”这行道。今年春分这一天,刚渡过63 岁生日。
说起来似乎有点玄乎:整个襄阳市发生的事情,包括本地人、外地人,吃皇粮的、个体户,都求助于他。他是如此神通广大,如此受人信赖。不信,请看这
一组母亲微笑的诗章
日历翻到1988年,金秋时节。
这天,为了反扒手,跟着1路公共汽车奔波了一上午的黄安才,回到办公室刚坐下,电话铃突然急促地响起。黄安才赶忙拿起话筒。
“喂!......对呀,我是黄安才。你是谁?有什么事?”
“我是过路的群众。有位叫张德元的退休老工人,他的钱包被小偷偷走了,请你帮帮忙!”
“他现在在哪里?”
“就在樊城邮电局门口,你快来呀!”
黄安才放下话筒,快步赶到樊城邮电局。张德元向他诉说道:“我今天领的90元工资,下车时,只见一个小伙子从我身边一擦,我再摸钱包时,发现没了。”
“你记得他长得啥模样?”
“长头发,卷卷毛,漫长脸,穿着件旧黄棉衣。”
听着张德元的叙述,此刻,黄安才的思绪之舟,随着眼前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湍湍流动的人河摇晃着。他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没有剪辑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