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一代英雄并没有远去——读长篇报告文学《兰考长歌》
【油画:焦裕禄(作者:毛本华、王刚、鲍璐、郝米嘉)】
这是一部浩浩五十多万言的极其厚重的大书,它记述的是一群老共产党人的光荣史。
站在队列前边的是焦裕禄、张钦礼等五六十年代的老共产党员们。他们的战场不是在血与火的硝烟里,而是带领人民在困难时期与自然灾害斗争的豫东兰考大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与战火硝烟的年代具有同样意义的作战。因为我们的党和政府当年曾经向人民承诺,解放了翻身了一定要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如果说,旧中国河南中原遭遇“水旱黄汤”的多重苦难的话,那么作为中原腹地的兰考比之更加多了几重灾害,那就是因为黄河不断改道造成的盐碱、内涝和沙荒。为了帮助兰考百姓能够过上好日子,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党派一批曾经从战火硝烟中走出来的干部来到兰考,带领人民治理三害。这是一场非常艰苦的战斗。
叶留阳、张占亭两位年已七旬的老同志,历经数载、苦心创作,推出的这部56万言报告文学巨作,表现的就是那一代老共产党人在兰考苦战自然灾害的辉煌历史。如今,那一代老共产党员们大都已经作古,他们的故事在兰考在河南民间口传心授传播着。这部书以当事者的身份和第一手的大多鲜为人知的史料,把多年来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以文学的形式记录下来,而后再编排加工,可以说,这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具有史实品格的大书。
因为作者本身就是从那个年代走来,记述的又是他们的父辈,所以故事大都有亲临其境的现场感。晚辈写父辈,是别有一份亲情融汇其中。但是这部书却超越了一般亲情的品味,作者是站在更高的层面,站在国家层面为一代共产党人立传的,所以这部作品就不是后辈为亲人写的家史和父辈传记,而是为一代英雄雕像。当年,焦裕禄受党的委派,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了兰考,任务就是帮助和带领兰考人民根治三害。他1962年12月到兰考,1964年5月逝世,如果去掉他住院的时间,也就不到一年时间的工作,但是就这样一段时间,他和兰考一班人带领人民却创造了感动天下的事迹。成为共产党人的楷模和县委书记的榜样。
焦裕禄去世以后,作为后继者张钦礼,他的光荣使命以及给后人留下的载入历史的辉煌,有两个,一个是倾注毕生精力宣传焦裕禄,推出了焦裕禄这样一个轰动全国、载入历史的重大典型。可以说,张钦礼是发现宣传焦裕禄这个典型的第一人,堪称始作俑者。没有张钦礼,也就没有焦裕禄,这是现在从官到民无不认可的事实。这部书中以生动详实的叙事,记述了这个方面的大量故事。
张钦礼的第二个光荣使命就是完成焦裕禄的未竟事业,继续带领兰考人民根治三害。实际这是一场与灾害斗争的接力赛。所以这部书同时也是展示党群干群关系,讴歌共产党人一心为百姓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荣史诗。读了这部书我们才知道,焦裕禄去世后,在他的精神鼓励和激励下,张钦礼即使不论再大的压力下,都把根治三害、改变兰考面貌当作自己的毕生使命。这期间,各种运动也在不断影响着兰考的除三害斗争。但不论形势多么复杂,张钦礼都把除三害当作自己的光荣使命。读了这本书我们才知道,正是张钦礼带领兰考干部群众,在焦裕禄去世11年后,居然在历史上第一次摘掉了贫困帽子。
这是一段被忽略的历史。
1976年,据兰考县志提供的国家统计数字,兰考居然摆脱了贫困。这是有历史可以参证的记忆。这一年,兰考获得了历史罕见的丰收,是兰考历史除三害最为辉煌的成就,兰考百姓不仅自己解决了温饱,而且向国家其它地区提供了强力援助。去年,我与曾经在国家机关某部担任过领导职务、并在大庆工作过的吴昊昱老人偶然相遇,80多岁的吴老给我讲了这样一件让我吃惊的事情。他说,你们兰考对大庆有相助之恩。他说那是1976年,从来没有因为缺粮发生问题的大庆却发生粮荒,工人口粮出现问题,眼看影响石油生产,问题反映到上级,据说有关部门不知怎么把消息传到兰考,兰考这年正是历史少有的丰收年。据说张钦礼立即带领县里一班人开会研究,结果一大批粮食迅速运到了大庆。大庆油田从干部到群众分外感动。吴老正好分管后勤。当时感动得直掉眼泪。怎么办?一个原来的贫困县,给大庆伸出援助之手,大庆总该表示一下吧?于是,大庆党委连夜研究,并报上级批准,给兰考回赠了一批计划外农业用油。至今吴老还能生动讲起大庆与兰考的这段历史故事。这就是兰考干部带领百姓在焦裕禄去世后获得的巨大成就。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张钦礼第二年再遭受诬陷而离开领导岗位,原来跟他治三害的大批基层干部也受到株连,干工作的人缺少了,骨干队伍解体了,兰考很快又陷入返贫的困境。这就是兰考后来第二次脱贫的根本原因。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们大多不提这段历史了。但兰考百姓心里明镜似的。数十年过去了,直到前些年,经过兰考百姓的苦干奋斗,三年前,兰考才实现第二次脱贫。这几乎轰动全国。这部书中大量这类故事,让我们重新读懂毛主席说过的话,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路线发生了问题,便直接影响百姓生产生活。
这部书因为大多都是第一手材料,因此读起来亲切感人。如果严格从文学意义上说,它没有那些文学的修饰和夸张,但是因为是来自第一线的第一手材料,所以字里行间散发着基层生活的浓厚气息。它从中让我们感受到那一代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
这部书中写到的大部分干部,我都曾经见过的。有些还有交往,他们的音容笑貌,让我对那一代党的干部充满敬意。记得张钦礼书记去世之前,我们有过一番畅谈。那时他刚刚解除拘禁没有几天。我本来以为他要谈自己受到的什么不公正待遇和屈辱,谈自己的冤假错案怎么解决,但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他开头就谈兰考的脱贫问题。那时改革开放刚开始,他说,这次改革开放对于咱们兰考来说,是改变面貌的极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他特别提出,兰考脱贫不能仅仅靠农业,要发展综合经济,特别是一些手工业作坊,比如利用咱们的泡桐做文章,搞出口加工贸易。后来实践证明,张书记讲的完全符合后来兰考的发展。更加让我感动的是,他还念念不忘,兰考某一个乡还有五千亩盐碱地还没有改造好。在自己经受了冤屈以后,他依然想的是百姓,是工作。这就是那一代共产党人的胸怀。
留阳、占亭这部书,可以说是给一个时代作传,是给那个时代的党的干部作传。焦裕禄、张钦礼等等共产党人,那个时期的大批干部,都值得我们今天的干部认真学习。他们与人民同甘共苦的精神,不是什么随意编造的故事,而是历史可考的记忆。这部《兰考长歌》可以说是一部英雄壮歌,是一部表现一代共产党人英雄群像的著作。作为占亭、留洋的同学和朋友,我为他们不顾体弱,写下这么一部皇皇巨著,感到非常欣慰,为他们祝贺。这的的确确,不仅是一部关于兰考的信史,也是关于五六十年代党的干部的形象史。一代英雄并没有远去,我们应该学习他们,我们应该通过读这么一部书,寻找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找回我们与人民之间那种鱼水不可分的关系,从而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光荣使命,与人民同心同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贡献我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