滠水农夫|《隐入尘烟》是现实主义作品还是商业煽情片?
《隐入尘烟》是近来曝红的一部电影,在娱乐片、泡沫剧、主旋律风行的今日影坛,这部电影具有的“所谓”农村题材、底层视角、现实主义风格无疑为其获得不少加分因素。
尽管在目前条件下,现实主义遇到极大困难,甚至还不如印度电影,但根据“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条铁律,只要人们生活在现实当中,就一定会渴望和喜爱现实主义的作品。然而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必然是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揭示时代与社会的本质规律,那么《隐入尘烟》是不是这样的作品呢?
已逝著名作家曹征路曾经提出判断现实主义作品三个角度,即历史逻辑、生活逻辑、艺术逻辑,我们不妨从这三个角度来作一番解析。
从历史逻辑上来看。《隐入尘烟》中展示的乡村和农民给人一种似乎是前现代的的印象,仿佛是一种永恒轮回的状态,是田园牧歌式的存在,就如陈忠实《白鹿原》中对乡村的隐喻。如果说《白鹿原》是展示古老传统的乡村被外界不断打断,尽是折腾,那么《隐入尘烟》则是表现乡村的运行千百年静如止水,人们只是过往轮回中隐入尘烟的微尘。显然这样的叙述方式显然沿袭了后革命年代主流传统,本质仍是“自由主义”视角,将农民表现得麻木愚昧、缺乏主体性、去历史化。然而真实的历史是一百年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巨变,从从土地革命、土改运动、集体化到改开以来的分田单干、资本下乡、土地流转,乡村社会的生产生活和阶级结构发生前所未有震荡,然而,在马有铁身上,我们找不到一丁点社会历史发展留下的印记,既没有革命年代抗争和集体主义意识遗存,又没有改开年代市场化、实用主义的浸润,是那么一个与生俱来、纯洁无瑕的存在,仿佛是一个从前现代穿越过来的一个老式农民,却出现在现代的背景之下。
从生活逻辑来看。即以常识判断看所写是否符合普通人的生活经验。比如对马有铁的描写,他正值壮年,而且相当勤劳能干,这从他与贵英结婚后自己做砖建房、经营庄稼不难证明,这样一个完全能够自食其力的人,在现实中已经高度原子化的乡村不大可能依赖兄长的家庭生存,在市场化条件下,处于社会底层的他确实很可能成为农村光棍队伍的一员,但也大抵只会与普通的乡村光棍一样,在村庄结构中处于默无生息、孤独寂寞的位置。再比如对贵英的描写,她即若从小生活在农村,又受到兄嫂长期的恶劣对待,就应该非常熟悉农村的生产生活,但在影片中她看到麦苗被铲下来后非常惊讶,雨天不会用塑料布泥坯等,似乎没有任何农村生活经验,正如论者所说,贵英这个人物形象不象一位农村妇女,倒像一个小资产阶级的女学生。还有影片最后马有铁放生毛驴的桥段,虽然因这一充满浪漫主义的“大爱”行为,起到对于观众极大的煽情效果,但作为一个惯于伺候牲口的庄稼汉,他不可能不懂得圈养的牲蓄放归自然必然难以适应,他给予毛驴的不是所谓的“自由”,而是残忍的“灭亡”。还有贵英因为举不起麦垛而被马有铁骂的场景也是不合常理的,马有铁明知以她的孱弱体质是不可能举上去的,为什么还要她去举,还骂她,难道就是为了展现两人之间的“爱情”波折而随意添加的花絮。虽然影片中展示了大量农村生活的细节,似乎要借此表现出的现实主义风格来打动人,但仔细琢磨又经不起推敲,反而暴露出刻意雕琢的痕迹。